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埃蒙德R.利奇作者简介•埃德蒙·利奇(Edmund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家,193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在上海经商数年,1937年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但二战蔓延到缅甸。战后他重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53年开始到剑桥大学任教。1975年他被授予爵士爵位。•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他因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者,但是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义的根据,而且,他后来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等。序——弗思•社会人类学界轻率的将任何一套作为讨论基础的假设或概括都称为模型。模型明确的就是一种结构的表征,这种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以这样的方式被描述和论述,从而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以勾勒深层含义。•理念的行为模式与实际的行为模式(常态的)。对社会系统进行结构性描述的模型所表示的是理念模模式,表示的是合乎社会规范的社会关系。模型作为一种建构带有均衡性,本质上是无法进行动态分析的。人们不难抽象的将时间作为一个因素引入模型,但却很难在其中表现出实际条件下真正相关的内容。那么如何真实的反映实际呢?——动态分析。•动态分析——结构性变迁的分析——必须基于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行为而获得的经验材料•利奇动态理论的特殊性。特殊的民族志现象,“成为另一种社会存在”;对某些概念有其特殊的界定。包括深神话、仪式以及最重要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面临不断的行为方式方面的选择,而追求权力是社会选择的基础。重印版导言•平衡论。此书写成于1949年,这个时期英国恰是以拉得克里夫一布朗(Radcliffe-Brown)为代表的平衡论的社会人类学占上风的时代。社会系统被说成好似它自然存在的真实的实体,而内在于这类系统的均衡似乎也是固有的,是可论证的事实。福蒂斯:张力隐藏在均衡中。格鲁克曼:有机分析,稳定性均衡。•事实上,人类学家获得的经验材料是历史的偶然,本质上是非重复性的。当社会人类学家争辩说,他所描述的和所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历史时,实际上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立论的,即假定社会是一个平衡系统,不论社会怎样变,社会的结构是稳定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面对社会中混乱陈杂的事实,社会人类学家便不能够加以描述。所以利奇自己也说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也是一种均衡分析。•但有两点特殊性。第一,扩展了分析的时间跨度。第二,试图明示均衡预设的虚构性质。•引入帕累托的动态平衡观点,该模型假设在总体现象上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体系,实际认为处在平衡态当中的整体现象,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的维度。帕累托所提出的有关从狮子型到狐狸型的统治形式的转换,对利奇论述有关贡劳制和贡萨制的相互转换有深刻的影响。•贡萨/贡劳发展周期假设与福蒂斯“动态均衡”发展周期假设不同。•福蒂斯发展周期假设•一段时间的;根植于生物学,基于生物生长过程方面的经验事实;没有考虑到历史因素;被设想成一个整体系统内部的顺序,是静态的;一段时间内观察到的所有事实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理论上没有无法纳入到体系的零碎材料;“统合”•贡萨/贡劳的发展周期假设•时间跨度上预设了包含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的跨度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依据对言语范畴的动态阐释;从历史事件中探索系统性秩序;任何一个时间段中观察到的事实可能属于几个相当不同的系统。实现不了“统合”。•利奇强调社会的动力性特征,自然就会使他的研究主题落在了社会的连续性与社会变迁的问题上,利奇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我们能够说两个比邻的社会A和B有着根本不同的社会结构,而另外两个社会C和D实质上就是一样的呢?这里,利奇选择了用语言范畴来作解释。•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没有采用前人的那种田野调查形式。本书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第5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而前部分则是对特定的克钦社区相对简短的叙述,后面的第6、7、8章是二手的民族志材料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因为,社会系统并非一个自然的实体(anaturalreallity)。民族志和史籍上的事实只有在我们的思想虚构物加诸其上之后,才可能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显得井然有序。——言语范畴正是发挥了这个功效。•这套语言范畴本身就是一套精致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系统,然后将经验事实适配于这个语言范畴的秩序当中,事实也便就有了它系统的秩序。换句话说,社会体系是思想的产物,是一套概念之间的关系,克钦人和社会科学者都利用了这一套概念工具(语言范畴)对社会制度勾画了一套“理想型”,然后,实际的社会运作就是一种朝向理想模式前进以及退缩的过程。因此,结构仅存于观念层次,在经验层次上是无结构的。•贡萨与贡劳是克钦社会的两种政治秩序,而且是理念型的,实际情况中的经验事实与之持续的不相符,也即是说经验事实中结构的缺乏。7、8两章也讨论了这种不一致造成了克钦地区的政治摆动。•利奇在对克钦社会中日常语言的梳理中找到了克钦社会结构变迁的真正动力,即发现了在克钦社会中,政治的制度是从一种贡萨制向贡劳制或从贡劳制向贡萨制的转变,而这转变的动因即是在人们对社会结构应当是什么样的不同解释上。第9章中利奇就试图说明这两种对立的信条如何以相互矛盾的神话为媒介实际的呈献给行动者。•利奇说,克钦人的实际政治行为是他们顺应两极分化的贡萨和贡劳政治信条的一种折中。这源于克钦山官对掸制政治组织形式的模仿,贡萨类似于掸人的等级政治制度。这些模仿到达一定程度,又会和克钦内部的婚姻、继承、部落联盟等亲属政治制度发生结构性冲突。•从以上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利奇挑战了英国的结构功能主义。他说,“特殊部落组织的特殊性质,其意义不能通过较为常规的功能性分析来发现。”他明确指出了过去社会人类学家所认为的社会是一个平衡系统的概念是无效的,社会并非是部分之和等于总体的简单加法,它是一个动态再调试的过程,调试的结果是社会的各个层次的群际和人际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质的改变。正如贡萨-贡劳制这一例。•民族田野工作者不应该只醉心与搜集丰富的民族志文献,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应该运用一种“跨部落”的研究。把握对立特征。第一章导言•掸人与克钦人•研究的人群居住在很大一片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文化差异也很大,通常分为掸人和克钦人。掸人居住在河谷,种植水稻,相对比较开化;克钦人居住在山区,主要以刀耕火种的游耕方式。此外他们的外表、语言和一般文化都有差别,所以长期以来的研究是将两者分开来的,而实际上,他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克钦人内部亦有差异,但是多数研究均强调克钦文化均质论。但是据此就能说整个克钦地区只有一种单一的社会结构?或者说克钦这个相当含混的范畴其实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社会组织?那么社会系统是如何延续和变迁的呢?社会结构这一范畴应该如何认识和运用?•布朗及其追随者运用社会结构这一范畴进行社会比较时,是将社会置于稳定的均衡状态,而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衡状态。原因就是:当社会结构在文化形式中被表达时,这种再现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确切范畴相比是不精确的。•实际情形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学家的抽象模型相比),是由一套关于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权力分配的理念组成。关于这些理念的表达是通过文化性的形式,而这种表达是仪式性的表达。•本章中就是本研究持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一些范畴进行的阐释或说是有别于功能主义的重新的界定。包括社会结构、单元社会、模型体系、仪式、诠释观以及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关系。社会结构•人类学家所描述的结构只是存在于他自己心里的作为逻辑建构的模型,但真实的社会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人口的、生态的、经济的和外部的政治情境不能建立一个固定的环境,而是建立了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任何真实的社会都是时间之中的一段进程。这一进程所产生的变迁有两类:•第一类,与现存秩序形式的延续相一致的变迁。是延续性进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与现在存在的正规秩序相一致的改变。•第二类,的确反映了结构形式变化的变迁。可以看到,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习,由平等的族群分支所组成的某个政治制度会由一个封建型的地位等级结构所替代,这便是一种正规的社会结构的一种变迁。单元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仍然是针对于拉得克里夫—布朗一派的结构功能论传统而言的。他接受了纳德尔(Nadel),所认为的,一个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完备的政治单元的基本观点。•这里的单元社会的概念正式前面第二类变迁的类型。克钦山区过去130年建的政治组织一直不稳定。一个极端是自治的小政治单元,一个是大规模的封建等级制掸邦。前者经常倾向于集合成更大的体系;而后者则分裂为小单元。这种进程并非只是结构性延续性进程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一个分裂与扩张的进程,更是设计结构变迁的进程。我们主要关注的就是变迁过程的机制。•利奇以为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多是从涂尔干而不是从帕累托或韦伯的社会学当中借用概念,这种爱好均衡诠释的偏见源于他们的研究是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坐落下完成的。他们笔下的社会是从时空中抽离出来的;除此之外,也是没有考虑到后续研究的问题。因此不是历史意义上的当地社会。模型体系•模型与现实的不一致——考察结构变迁现象的方法之一•社会人类学家想要描述一个社会系统时,他所能描述的也仅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模型,即是人类学家所构想的“社会系统如何运作”的假设。模型的不同部分形成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系统,相反,社会现实充满了不一致。•举例。克钦社会(含混的地理范围)的政治活动当中,存在有两种对立的制度模式。一种是掸人的政府制度,这很象一种封建的专制等级制,另一种是贡劳制,这种制度实质上讲求的是无政府和人人平等。对于克钦人来说,他们既想接受掸王的封号以满足他们对贵族地位的需求,因而有拥护封建掸制的愿望同时又不想尽他们向传统上的山官纳贡的义务,因而也倾向于拥护平等的功劳制度,这样当地的克钦社区的政治制度便在这两种制度之间来回摆动:一极是贡劳制的民主,另一极是掸制的专制。•但实际的克钦社区的类型既不是贡劳制的也不是掸制的,而是介于它们之间的一种所谓贡萨,这是贡劳制与掸邦制之间的一种折中。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贡萨制的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有时可能会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会使克钦人更倾向于采纳掸的模式,当社会快要变成真的掸制时,便会有一些社区,朝相反的贡劳制方向转变。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考察结构变迁现象的另一种方法是关注一个给定体系中政治权力中心的变化。•有关社会系统的结构性描述获得的理念化模型说明了群体之间以及构成特定群体的社会人之间“恰当的”地位关系,这一模型中每个社会人的位置必然是固定的,也即是说虽然说人一生中会经历许多地位的改变,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系统当中,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稳定的,因而单单考察个人因为“需求”、“目标”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变迁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考察结构权力的改变所带来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一句话,变迁是权力结构的变迁。•权力在每个体系中被看做是“权位占有者”的一个特征,权威占有者也是其位置被赋予权力的社会人,个体只有在充当社会人时才能有效行使权力。假设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希望获取权力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动机的话,他们便将寻求通向权位的途径或同侪的尊重以获取地位。仪式•仪式是用以表达个体在自己当时所处的结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地位。也就是说,仪式并非是依照先前的社会人类学家所界定的那样,是用来描述出现在神圣场合的社会行动,而是用来彰显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系统。•在马林诺夫斯基一派看来,大凡社会的行动背后都有其行动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用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由此剖析的是技术性事实。•但在利奇看来,这样的与需要相配的社会行动是并不多见的。就拿克钦人种稻米来说,是有为了满足“饥饿”的需要,是功能性的简单技术活动。然而克钦人的一些“惯常做法”按期习俗是有模式的。有许多无足轻重的装饰品,而不仅仅是为功能的目地而从事的活动,这是一种地方性的习俗,一种美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