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备考指要】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高考失分的最重要原因。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自主学习】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2)唐中期: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________。(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3)隋唐:________。考点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置内阁:①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________时,“内阁”出现。后来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脾大奏章的________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22.清朝(1)背景:清初的________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2)措施:①康熙帝时,设________,中央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②雍正帝时,设________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重难突破】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全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时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迁移应用】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二、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不同点:(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迁移应用】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3亦以明矣”。论者认为()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迁移应用】3.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A.绩──孝廉──门第──才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D.孝廉──绩──才──门第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四、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产生根源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3.发展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4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5.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发展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7.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迁移应用】5.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6.《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A.采纳董仲舒建议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行推恩令D.设立刺史官职【典例剖析】5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剖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答案】A2.下列关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③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④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