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朝的婚姻制度制作人谢芳芳王京婷刘莹一、《户婚》《户婚》是中国封建时代规定户籍、田土、赋役、婚姻家庭等事项的法律。有关户婚的法律规定发端于战国、秦朝。汉《九章律》以户律规定婚姻、户籍、赋税等。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汉制而有所增减,魏律、晋律中均有户律。北齐律以婚事附于户,改称婚户律。北周律则分列婚姻、户禁两篇。南朝诸国基本上沿用晋律。隋《开皇律》中又将关于婚、户的规定合为一篇,《大业律》中再次分为户律和婚律。唐代的户婚立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存的《永徽律》以户婚为第四篇,共46条。不仅是以后各代婚姻立法的蓝本,而且远播域外,对周围一些国家也有相当的影响。二、唐朝的婚姻制度(一)婚姻的缔结(二)婚姻的解除(三)改嫁(一)婚姻的缔结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户婚律》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户婚律》“嫁娶违律”条:“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若期亲尊长主婚者,主婚为首,男女为从。余亲主婚者,事由主婚,主婚为首,男女为从;事由男女,男女为首,主婚为从。其男女被逼。若男年十八以下及在室之女,亦主婚独坐。”2.六礼《唐律》: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就是说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六礼的具体步骤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姻成立还必须具备婚约,这是六礼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有了这一环节,婚姻之事于是定,产生人身的约束力。3.婚姻成立的要件(1)嫁娶有媒按照《周礼》的记载,西周就设立一个官方机构叫做“媒氏”,“掌万民之判合”《唐律疏议》卷13“为婚妄冒”条疏议云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没有媒妁的婚姻就成为非法婚姻。《唐律疏议·名例律》篇中,“嫁娶有媒”《唐律疏议·户婚律》卷14“违律为婚”条规定:“诸违律为婚,虽有媒聘,而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强娶者,又加一等。(2)婚书所谓“报婚书”,即书面的婚嫁协议,是男女双方家庭制定的婚姻合同。《唐律疏议》卷13对报婚书:“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某顿首顿首。触叙既久,倾瞩良深(如未相识即云:久藉徽猷,未由展觌,倾慕之至,难以名言)。时候伏惟某位动止万福,原馆舍清休,即此某蒙稚免,展拜未由,但墠翘称重。谨奉状。不宣。某郡姓名顿首顿首。(别纸)某自第几男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贤第某女,令淑有闻,四德兼备,愿法交援。谨同媒人某氏某乙,敢以礼请月正。若不遗,伫听嘉命。某自。通婚书答婚书某顿首顿首,久仰德风,意阙批展(如先相识机云:求展既久,倾慕良深)忽如辱荣问,慰沃逾增。时候伏惟某动止万福。原馆舍清休,即此某蒙秩免。言叙未由,但增企除,谨奉状不宣。某郡姓名顿首顿首。(别纸)某自第儿女年尚初笄,未闲礼,则承贤第某男未有伉俪,顾存姻好,愿抚高援。请回媒人某氏,不敬,从某自。(3)有私约长孙无忌等在疏议中对有私约作了解释:“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老幼,谓违本约相校倍年者;残疾,谓状当三疾支体不完;养,谓非己所生;庶,谓非嫡子及庶、孽之类。以其色目非一,故云‘之类’。皆谓宿相谙委,两情具惬,私有契约,或报婚书,如此之流,不得辄悔,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约。”(4)受聘财所谓“受娉财”,即用财礼表示的婚嫁协议。即使没有婚书,如接受男方家的聘财,亦等同婚书成立。聘财不限多少,钱财布帛均是,即使是一尺以上,也等同制定婚书,具有法律效力,酒食不在聘财之列。如以财物为酒食者,亦同聘财。疏议中说“婚礼先以娉财为信”,所以在“报婚书”、“私约”、“受娉财”三者当中,应以“受娉财”为婚姻成立的主要要件。(5)三者的效力如果男女双方已有私约或报婚书,或女方家庭已接受男方家的聘财,而另许配给他人,唐律规定对女方尊长杖一百;如已成婚配者,徒一年半。如后娶之人知该女已许嫁而娶之,减女方罪一等,女归前夫。若前夫不娶,女方还聘财,后夫婚如法。从唐律中的该项规定可以看出,唐代法律积极地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对于婚书的法律效力给予保护,从而减少了婚姻方面的法律纠纷。4.婚姻的限制从伦常礼教出发,唐律对婚姻作了诸多的限制,禁止一定范围的男女为婚。其婚姻障碍具体如下:(1)同姓及亲属不得为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缌麻以上,以奸论。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论。其父母之姑、舅、两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从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杖一百。并离之。(2)尊卑不得为婚外姻有服尊卑不得为婚,无服但有尊卑之别者不得为婚: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亦各以奸论,而父母之姑、舅、两姨姐妹及姨、若堂姨,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杖一百。并离之。外姻虽然有服,但非尊卑者,则可以为婚。(3)良贱不得为婚良贱既殊,何宜配合,严禁良贱通婚,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其奴自娶者亦如之。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良人娶官户女者,加二等。奴婢私嫁女与良人为妻者,准盗论(4)监临官不得娶监临之女诸监临之官,娶所监临女为妾者,杖一百;若为亲属娶者,亦如之。即枉法娶人妻妾及女者,以奸论加二等。(5)不得与逃亡妇女为婚《户婚》“娶逃亡妇女”条规定:“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之。即无夫,会恩免罪者,不离。”疏议曰:“妇女犯罪逃亡,有人娶为妻妾,若知其逃亡而娶,流罪以下,并与同科;惟妇人本犯死罪而娶者,流三千里。仍离之。即逃亡妇女无夫,又会恩赦得免罪者,不合从离。其不知情而娶,准律无罪,若无夫,即听不离。”(6)不得妄冒为婚《户婚律》“为婚妄冒”条规定:“诸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已成者,离之。”疏议解释如下:“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男女、嫡庶、长幼,当时理有契约,女家违约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者,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谓依初许婚契约。已成者,离之。违约之中,理有多种,或以尊卑,或以大小之类皆是。”(7)禁和娶人妻《户婚律》“和娶人妻”条这样规定:“诸和娶人妻及嫁之者,各徒二年;妾,减二等。各离之。即夫自嫁者,亦同。仍两离之。”谨按律曰:诸和娶人妻及嫁之者,各徒二年,即夫自嫁者亦同,仍两离之。又日:诸妻擅去,徒二年。叶四有妻阿邵,不能供养,自写立休书、钱领及画手模,将阿邵嫁与吕元五,父子共交去官会三百贯,尚有未尽会二百贯寄留叶万六家。既已亲书交钱,又复经官陈理,若如此而可取妻,是妻可以戏卖也。吕元五贪图阿邵为妻,令斐千七夫妻与杨万乙啜诱叶四,虽已写约,尚未心服,而遽占留阿邵在家。若如此而可得妻,是妻可以力夺也。律有两离之法,正为此等。……---《名公书判清明集》(二)婚姻的解除1.促裁离婚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服三年丧,不去;娶时贫贱,而后富贵者,不去。但妇女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诸弃妻须有七出之状,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皆夫手书弃之。男及父母伯姨舅,并女父母伯姨舅,东邻西邻,及见人皆署。若不解书,画指为记。虽有弃状,有三不去,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即犯义绝淫洪恶疾,不拘此令。2.强制离婚(1)义绝:《唐律疏议·户婚》:“(夫)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妻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夫之缌麻以上亲,若妻通奸及欲害夫者。”或者“夫妻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者”,为“义绝”。“义绝”者必须强制离婚,“违者,徒一年”。(2)违律结婚“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强制离婚3.协议离婚和离作为离婚形式的一种,是指男女双方不能安宁、和谐相处而自愿离婚,类似欲今日之协议离婚。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这一离婚形式下,法律将男女双方置于同等的法律地位,双方共同决定婚姻关系归于消灭。《户婚》篇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4.放妻书离婚书多叫“放妻书”,又称“夫妻相别书”,指即便和离决定权也在丈夫手中,“妇人从夫,无自专之道’’。妻妾若欲解除婚姻关系,只有与夫商议、征得夫同意才能写下有法律效力的离婚文书。若未征得夫之同意即“背夫擅行”,徒二年。若擅去即另行改嫁,则兼有重婚之罪,须加二等,徒三年。(三)改嫁在唐朝,礼教鼓励妇女孝敬舅姑和善事丈夫,在丈夫死后守节,政府一方面是鼓励的,在政策上宣扬妇女恪守妇道,如在赋税等方面给予照顾:“诸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闻于乡闾者,州县申尚书省奏闻,表其门闾,同籍悉免课役。”——《唐令拾遗·赋役令第二十三》另一方面,在法律条文上并没有限制妇女改嫁。《唐律疏议》卷十四“夫丧守志而强嫁”条:“诸夫丧服除而欲守志者,外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追归前家,娶者不坐。”其对强迫守寡寡妇改嫁的行为作出惩罚,但如果妇女之祖父母、父母强迫其改嫁,则不在处罚之列。而婚姻原本就是“父母”之命,因此改嫁往往是经常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