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医护理基础知识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1、整体观念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现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特别中上午,一般病情都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掌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2、辨证施护2辩证施护,就是按照中医的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弄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治疗原则,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辨证施护工作,必须掌握辩证知识要领和治疗原则。如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等;要懂得中医的“望神志”、“审苗窍”、“查指纹”以及十问和脉象知识,还要懂得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逆者正治”、“从则反治”等治则的意义,只有这样,辩证才有可靠的依据。就拿护理工作最常接触的“脉搏”和“体温”来说。观察脉搏,不仅要了解它的频率与节律,还要通过脉象的浮、沉、迟、数、滑、涩等,来确定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性质,以了解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浅,病变的趋向。同样的道理,观察体温,不仅要从体温计上观察是否发热,还是通过四诊合参,进一步判定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是邪盛的发热还是正虚的发热,不能对发热患者一律投以解热剂或行物理降温,而应根据发热的性质来区别对待。如对外感初起,采用辛温或辛凉解表,一般不用物理降温,以免腠理密固,留邪于内,使外邪不易由汗而解;对于久病发热的患者,其低热缠绵,汗出脉数,舌红少苔,本属阴虚之证,如果给予发汗退热药,虽可汗出热减,但汗出后津液受损,阴虚益甚,反使病情加重,应采用滋阴清热的药物,同时多进清淡流质饮食,并注意调节室温,保持空气新鲜,可促使病情尽快好转。由上可知,护士必须掌握辨证的方法,按照中医的理论,密切观察病情,才能认清证候,从而有效的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二)中医护理原则中医的护理原则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辨证施护基础上的,中医在治疗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治疗原则。因而在护理上,与之相对应的有“扶正祛邪”、“正护”、“反护”、“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1、扶正祛邪中医的疾病观,把病病看作是“正”“邪”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整体。《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中医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以正气内虚为根据,而以病邪外侵为条件。在“正”与“邪”二者之中,中医尤重正气。所谓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帮助病人提高抗病能力,这个问题可从三方面着手解决。第一,要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试作适当的医疗体育运动。第二,随时注意患者的情志变化,设法消除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的因素。第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3用一些补益的药物。所谓祛邪,就是消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气,恢复正气的目的。祛邪法有解表、攻下、利水、消导、破血、消痰等。由于邪气所在部位不同,祛邪方法亦异,如病邪在表则应发汗解表,病邪在脘则用吐、消的方法。运用扶正祛邪的法则时,要根据正气与邪气在疾病中所占地位的主次,恰当地予以应用,在正虚邪不盛时,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应予扶正。在正虚不明显而邪实时,应予法邪。在邪实与正虚并重时则应扶正的和祛邪并举。在运用扶正祛邪法时,还须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2、正护与反护所谓“正护”,就是通过辨证之后,查明了疾病的寒热虚实,然后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不同护理方法,如对虚证病人的护理,应根据“虚则补之”的护则,从生活起居、饮食、物理等均以温补为宜。所谓“反护”,是指某些复杂的证候,由于症状中出现了假象,其出现的一些症状与证候的性质相违,如果顺从其假象而护理,这就称为“反护”。如真寒假热病人,由于病的实质是真寒,而表现出假热的现象,亦即内真寒而外假热,其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是真寒;而颊浮红,烦躁,口渴喜热饮是假热。对这种病人的护理上应顺从其假象,采取“热因热用”的护则,给予温热药物,温热食物及热性饮料,并注意保暖。如在服药上出现格拒现象,可采用反佐法,即原来的温热药,煎成后待冷时服用。如对真热假寒病人,可用“寒因寒用”的反护法,病人表现的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是真热,而四肢逆冷是假寒,可给予寒性药物煎汤热服。对脾虚不运而产生脘腹胀满,时胀时减,按之则舒,食欲不振,有时呕吐。由于这种病人并非实证,故可用“塞因塞用”的反护法,以补益的药物及食物来治其阻塞的虚假现象。又如对食滞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药,反面需要消导泻下以去其滞,这就是以通治通,即所谓“通因通用”的反护法,应控制饮食,并给予消食、通便、润肠的食物及药物。3、标本缓急标本含义多种多样,如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旧病是本,新病是标。临床上应通过辨别病症主次、本末、轻重、缓急来确定护理法则。一般来说,治病必求其本,但如标病过急,则应采用“急者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法则,先护其标后护其本,若标本并重,则应两者兼顾,采用“标本同护”的护理法则。急则护标:即标症危急,应先护其标症。如大出血病人,应首先采取止血的紧急措施,即先止血以护标,待血止之后,病情稳定,再找寻和消除出血原因,以护其本。4缓则护本:在标症不急的情况下,在护理上应消除其病因,或采取措施增强其正气来消除病症的根本,本症即除,标症自愈。如抽搐病人,在止抽之后,即应设法消除其致抽的原因,只有这样,病人才能彻底痊愈。标本同护:即标本兼顾,如痢疾病人,饮食不进使正气虚,下痢不止是邪气盛,此时标本俱急,应标本同护,一方面扶助正气以护其本,另一方面清热化湿以除其标。4、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中医护病,有其独特之处,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可有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证,则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病证,应该用相同的护法,但由于病因及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或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同一种病也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因而护法也不同,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不同,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异病异症应该用不同的护法。但有时几种不同的病,如具有同一证候,也可以用同一种护理方法,这就是“异病同护”。如脱肛、子宫脱垂是两种疾病。但它们同属中气下陷,故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进行护理,如给予健脾益气之剂,避免负重,局部用五倍子、白矾煎水薰洗以促使回缩,或针灸百会、关元等穴以补益中气。5、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就是对于病证要按照季节、地区以及人的年龄、体质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法。1、因时制宜: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于出汗,对于风寒感冒者,也不能过于辛温发散,以免出汗过多、损伤津液。冬季气候严寒,腠理致密,不易汗出,外感风寒者,必需重用辛温解表药,并多加衣被,服姜汤以助药力,使风寒从汗而解。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用药及护理原则。如南方地区炎热多雨,病人往往出现湿热证候,用药应多考虑清化而凉的药物,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多吃利水去湿的食物或饮清凉饮料。北方干燥少雨,冬日易受风寒,护理上要注意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多饮生津透表饮料。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的不同来考虑护理原则,叫因人制宜。如性别上有男女的不同,其生理特点亦有差异;年龄方面,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老年则气血衰少,患者多属虚证,各有其常见病;体质方面,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往往不同,因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差异,在护理上均应予以注意。6、预防为主中医十分重视治未病,在护理上应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5(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指在未发生疾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疾病发生。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条件,邪气只是致病的外在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防病的要点是提高人体的内在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意思。正气内存的关键是增强体质。增强体质首先要注意调摄情志。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产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情志舒畅则气血调和,正气旺盛,身体健康。反之则气血失调,正气减弱,易招外邪致病。所以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狂喜、暴怒、忧思、悲伤、恐惧、惊吓等不良的精神刺激,使正气内守,防止疾病的发生。其次是加强身体锻炼。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滑利,所以平时应多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如做各种体操,打太极拳,做五禽戏等。第三是讲究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房事、使人体形神俱旺,如能遵循这些益寿延年养生之法,自然可减少疾病的发生。第四是药物预防。我国很早就有用药物预防疾病的记载。16世记的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先驱。现今有贯众炭、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大枣预防肝炎都收到良好效果。2、既病防变在发生疾病之后,应采取一切措施使病情顺利好转,防止疾病的恶化和转变。(1)严密观察病情,通过对证候表现的分析,及时发现其可能发生变故的早期症状,由于发现较早且治疗及时,常可防止疾病的恶化。(2)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和途径,及早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如见肝之病,知肝木能乘克脾土,故护理上应先实脾,采取健脾和胃之法。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可给苡仁粥、大枣粥等健脾益气和胃,并作好情志护理,以防肝气横逆犯脾,使脾气实而免受肝邪。二、情志护理开展辨证施护,可以更好地发掘祖国医学在护理方面的宝藏,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在辨证施护中做好情志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祖国医学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围。如超越人体生理活动可能调节的范围,即能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