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特殊职能型的历史文化名城第一节瓷都——景德镇第二节东方艺术的宝库——敦煌第一节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是江西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是第二批,赣州是第三批。一、景德镇的地理环境二、景德镇的历史沿革三、景德镇的瓷窑遗址与名胜古迹四、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五、游历景德镇景德镇为何被称为“瓷都”?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以前以青瓷为主;唐以后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越窑青);宋代品种繁多,尤以青白瓷(影青)著名;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成功后,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占据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成为中国的瓷都。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早在汉代这里就能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五代时能烧出青瓷和白瓷。宋代创烧了青白瓷(影青瓷),宋真宗年间所烧的御用瓷器“景德瓷器”光泽细腻,造型精美。(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其标志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河南的汝窑、官窑和钧窑,浙江的哥窑,河北的定窑)。元代能烧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瓷,器内有“枢府”字样。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创各种色釉和彩饰非常丰富,出现许多著名民窑。官窑于明洪武年间创设,代代相因,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能烧制粉彩瓷。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一直处在全国领先地位,故称瓷都。一、景德镇的地理环境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毗邻浙、皖,市区人口34万。距南昌253公里,地处黄山余脉怀玉山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属丘陵地型,东北高,西南低。北部群峰林立,最高峰海拔1618米,南部多丘陵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较为舒缓。境内河川交错,市区位于昌江河谷。昌江自北南流经城市西北部,是全市的航运干线,在市区有东河、西河、南河3条支流。属鄱阳湖水系。河水流量充沛,常年可通航。皖赣铁路通过市区。景德镇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各种作物生长。自然资源丰富,矿藏中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有瓷土、煤、锰、石灰石、大理石、海泡石等。城市周围高岭土矿藏丰富,东郊高岭村面积3200平方公里。高岭山作为陶瓷原材料的产地,“高岭”已成为陶瓷原材料的代名词。在元代,高岭土加瓷石这样一种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艺的产生,为此后景德镇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高岭山已不再出产高岭土,但是,由于她在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大量的古遗迹,高岭至今遗存的明万历、清雍正所置的石刻,记述了当年开采高岭土的繁荣盛况。明、清矿坑遗址和尾砂堆的遗存明显可见,每年来高岭山观光的游客仍然为数不少。二、景德镇的历史沿革景德镇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属楚国地界,与吴国的西部相连,故有“吴头楚尾”之称。秦时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鄱阳县。由于地处昌江南岸,故名昌南镇。东晋时,陶渊明的先人荆州刺史陶侃曾“擒江东寇于昌南”,遂改昌南镇为新平镇。唐武德四年置新平县,开元四年改为新昌县,天宝四年改浮梁县,新平镇一直属县所管。浮梁县在唐代以盛产茶叶著名,每年上缴茶税占全国的将近一半,所以白居易在《琵琶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进入宋代以后,新平镇的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北宋初年,其生产的白瓷为皇家所选用。景德元年(1004),瓷业兴旺,赋税充足而受到朝廷重视,瓷底皆书“景德年制”,真宗将其年号赐给该地做地名。元代升浮梁州,属饶州路。明清均属饶州府浮梁县。1953年为江西省辖市。1959年撤销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1983年乐平县也划归景德镇市。三、景德镇的瓷窑遗址与名胜古迹瓷窑遗址:湖田古窑、古市街古窑、黄泥头古窑、白虎湾古窑。古窑瓷厂龙珠阁祥集弄师主庙天后宫莲花塘瑶里古村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湖田古窑位于景德镇东南郊湖田村,是景德镇古窑中的明珠。在五代至明的近700年历史中一直是景德镇的民窑聚集地。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是研究陶瓷发展史的重要资料。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窑瓷厂位于西郊陶瓷历史博览区。有3处参观内容:手工作坊,再现了古代陶工从原料加工到完成一个完整的陶瓷品的制作过程。镇窑是一座有80年历史的窑房。风火仙师庙也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物,是陶工们为祈祷能够顺利烧制陶瓷的场所。龙珠阁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珠山之巅。自唐代兴建以来,几经兴毁。明、清时,该阁成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成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阁内陈列了明清官窑复原模型,大批官窑珍品及官窑史料,对景德镇官窑的研究有重要价值。祥集弄,位于景德镇市中心,是一条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巷道,内有明代住宅多处,住宅布局分上堂和下堂,四正两厢加后房,中间有天井。门皆设两侧。师主庙座落在珠山东侧。相传师主庙是为纪念东晋人赵概而修建的。赵概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后为奸臣所害,降职贬官,隐居于景德镇。不巧,这里的陶窑出了毛病,陶工都以为是陶鬼在作怪,就去问当地有权威的陶公,陶公也束手无策,赵概看后认为是陶窑通风有问题,解决了陶窑问题。后来他运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窑制瓷烧造技艺,对景德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型和烧炼等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为发展景德镇瓷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制陶“师主”。从此后景德镇瓷器开始辉煌起来,商人纷至沓来,并且瓷器开始销往国外。从此中国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英文中中国与瓷的写法一样为“china”.在他死后,专门建庙祭祀,把他当成“佑陶之神”供奉。这反映了景德镇行业神崇拜的风俗。天后宫位于市区戴家弄一侧,系当年福建会馆所在地。景德镇地处内地,何以要祭祀这位海上女神?据说,古时福建有位瓷商,一次贩运景德镇瓷器去海外,船行途中,突遇狂风巨浪,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绝望中瓷商大呼天后保佑。天后果然显灵,使商船转危为安。重抵景德镇后,瓷商为报天后救命之恩,遂以全部资财为天后建宫。天后宫记录了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的史实。莲花塘,是一城市公园,是城中闹中取静的清幽胜境。塘中荷花盛开,塘边柳绿低垂,两旁有曲径和亭阁。相传宋代苏轼来此游览,题联:“水清鱼格乐,风轻荷更香。”瑶里古村,距景德镇市约60公里,地形完全是山区,一条瑶河从镇域中穿过,沿河的大小盆地中分布了一些小聚落。这里是景德镇瓷业的发祥地,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就产于瑶里附近的高岭山。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市郊盘龙山,建于1980年,占地83公顷,该馆既有室内陈列,又有从本市各地搬迁而来的古建筑群。室内陈列主要是景德镇古代陶瓷珍品,古代建筑有“明园”,“清园”。明园有明代曾任广东布政使的汪柏住宅、明代祠堂、明代仕官住宅、明代民居住宅、明代村镇商店及阁门等,清园有以“玉华堂”命名的清代祠堂、清代进士住宅“大夫第”等,这些建筑均保护良好。四、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据《浮梁县志》载,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始于汉代。据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陈以来土人多业此”。五代时的窑址有发现。景德镇瓷器文化从烧制方面考察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三方面。质地方面有4个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唐代时制的白瓷有假玉之称;宋代制的青瓷已达到“青如天”的境界。造型方面有圆器与琢器两大类。圆器指在辘轳车上制作的盘、碗等圆形品种,薄厚均匀;琢器即琢磨之意,有模印镶嵌,如缸、瓶、坛、罐、壶等多种式样。此外还有瓷雕,可谓魅力无穷。装饰方面体现为景德镇的传统四大明瓷: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青花瓷,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是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青花瓷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青花”。青花瓷早在唐代已有,元代工艺成熟。明代是其生产的鼎盛期。清代其制作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青花瓷的魅力主要是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图案雅俗共赏。彩色在釉下,有不易脱落的优点。青花瓷图案青花玲珑瓷。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有灵巧、明澈、剔透的特点,所以名玲珑瓷。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二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制作时先用小刀在泥胎上刻出镂孔,再填入玲珑釉料和配上青花纹饰,然后烧制。颜色釉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颜色可用万紫千红形容。釉里红瓷器,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颜色釉瓷有多种类别: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釉。釉是瓷器表面的涂料,主要由长石、石灰石、黏土、草木灰等调配而成,经一定温度烧制后,便与坯体结合成一体。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主要有青、黑、黄、红等颜色。这类瓷器釉面斑驳灿烂,被称为“人造宝石”。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早在清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已经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时艺术水平已经很高。粉彩使用了从国外进口的色料,特点是改变了古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柔和。所用色料有胭脂红、洋黄、洋绿、洋白等色。第二节东方艺术的宝库——敦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敦煌是国家级旅游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华戎交汇的一大都会,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胜地。敦煌是第二批公布的甘肃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此外还有威武、张掖,天水属第三批。1987年敦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一、敦煌的地理环境二、敦煌的历史沿革三、敦煌的名胜古迹四、敦煌文化五、敦煌游一、敦煌的地理环境敦煌又名沙州,著名的汉代河西四郡之一。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南枕祁连山,西接塔卡拉马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是一个高山、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山地为主,绿地仅占百分之四、五。平均海拔1100米。党河是境内唯一的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群中,全长390公里,是敦煌绿洲的命脉。属典型的干旱性沙漠气候。南北最大纵距19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40公里,总人口15.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6.46万人。二、敦煌的历史沿革夏商周时称瓜州,为羌戎所居。战国时,月氏、乌孙、塞种人来此居住。西汉初匈奴入居。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在此设敦煌郡,为汉朝通往西域的门户。为抗击匈奴侵扰,在敦煌北部修建长城,在西部设玉门关和阳关两个军事关隘。汉政府在敦煌设置屯田,迁徙移民。东汉三国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敦煌,敦煌呈现繁荣景象。西晋在河西设凉州刺史,敦煌属凉州。后来河西地区先后出现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地方政权。前凉张骏改瓜州为沙州。西凉以敦煌之地建都,这是敦煌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先后几个凉政权时期,河西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北魏灭北凉后,敦煌比较安定,佛教盛行,莫高窟开凿于此时。隋朝改鸣沙县为敦煌县,并迁徙南朝贵族于此。唐代,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唐代沙州已经是国际贸易城市,有来自西亚、中亚、南亚的商人居住。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60年。唐宣宗以后,敦煌人民赶走吐蕃贵族,重新归附唐王朝。11世纪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强大,攻陷沙州、瓜州,称霸河西,建立西夏政权。西夏统治河西的100多年间河西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发达。13世纪蒙古族强大,灭西夏,占据河西。在敦煌设沙州路,归甘肃行省。元政府也在此屯田,敦煌经济、贸易更加繁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修筑嘉峪关明长城,设置关西7卫。永乐三年,在敦煌设沙洲卫。1516年,吐鲁番占领沙州。嘉靖三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瓜、沙二州。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收复嘉峪关以外的广大地区;乾隆25年改沙州卫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1949年,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设立敦煌市。三、敦煌的名胜古迹石窟寺遗址: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关隘:阳关、玉门关交通、军事遗迹:古丝绸之路、古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