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物养生0-中药药性
中药药性基本概念1、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2、中药的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3、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4、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概念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1、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2、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3、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三、四气表示的药物作用•1、寒凉药:属阴,可治热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蓝根。2、温热药:属阳,可治寒病,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干姜。〖四气歌诀〗:四气寒热与温凉,含凉属阴温属阳;温热助阳又补火,回阳救逆功效彰;温里散寒暖肝冷,通经止痛阴霾光;疗寒以热用热药,阳痿宫冷及亡阳;中寒腹冷寒疝痛,阴水径寒痛痹尝;寒凉泻火并清热,解毒初蒸血热凉;化痰开窍息风火,通利二便镇阳光;疗热以寒用寒药,热病神昏斑疹绛;生风出血黄疸肿,便秘淋痛与疮疡;寒热分明系大法,真假虚实莫能忘。四、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1)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2)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二、五味的作用•1、辛味:含有挥发油,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如:生姜能散寒解表;陈皮能行气止痛。2、甘味:有补益、缓急、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的作用。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如:人参大补元气,甘草调和诸药等。•3、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等作用。如:乌梅能生津止渴。附:涩味与酸味都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但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等作用。•4、苦味:能泄、能燥、能坚•①苦泄——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③坚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如:大黄泻下通便;栀子清热泻火。5、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如:海藻含碘可治甲状腺肿,芒硝泻下通便等。6、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如:猪苓、薏苡仁等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五味歌诀〗:•五味辛酸甘苦咸,更添淡涩药味全;•辛散酸收甘补暖,淡渗咸软苦燥坚;•辛能发散行气血,气靴淤滞表证痊;•甘补和缓解药毒,急痛虚证用之安;•酸涩收敛能固脱,涩肠缩尿敛精汗;•苦泄通洚燥湿浊,泻火存阴阴自坚;•咸软散结消瘿瘰,软化燥结可通便;•淡渗利水除湿饮,湿滞水肿痰饮蠲;•酸苦咸阴辛甘阳,五脏归属不必言;•药分无味效为主,临证选用需互参。•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清利。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二、升降浮沉作用1、升浮: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性属温热,属阳。有升阳、解表、散寒、祛风等作用。如:麻黄、桂枝有解表作用。2、沉降: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性属寒凉,属阴。有潜阳、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如:便秘之证,用大黄攻下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二、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归经的理论基础:•1、脏腑学说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如:黄连主入心经,能泻心火•2、经络学说补充了脏腑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如:羌活归膀胱经,散风寒湿止痛作用。•3、药物特性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如:咸入肾占57.14%;甘入脾,甘草味甘,归脾经等。归经歌诀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清热肝胆攻;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第四节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即毒副作用。•在使用有毒物时,为保证用药安全,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控制剂量:用量过大是发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严格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防过量或蓄积性中药中毒。2、注意正确用法:了解此类药物的用法各有不同,是防止中药中毒的重要坏节。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过短所致。3、遵守炮制工艺: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4、利用合理的配伍、避免配伍禁忌等。第五节药物配伍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叫配伍•五、药物配伍:•1、相须: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如:大黄+芒硝,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效果;•2、相使: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如:生黄芪+茯苓,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作用。•3、相恶: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服子(萝卜子)•4、相畏: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如:半夏和南星畏生姜(生姜杀半夏)•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绿豆杀巴豆。•6、相反: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如:半夏反乌头。第六节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1、十八反(相反):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敛、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2、十九畏(相恶):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二、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造成胎动不安,甚至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用药禁忌。•1、禁用药: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破血通经药:三棱、莪术、水蛭、虻虫•开窍走窜药;穿山甲、蜈蚣、蛇类•2、慎用药:凡破气、破血、活血祛瘀、辛热、滑利、沉降的药物均慎用。•如桃仁、红花、薏苡仁、附子、肉桂等。•禁用药物妊娠期中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物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慎重选用,能避免的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亦要避免长期使用,以防发生事故。•三、服药禁忌:•一般指服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俗称“忌口”。•1、在服用某药的同时,要求不能进食某种食物,如同药物禁忌。•如:人参忌萝卜;地黄、蜂蜜忌葱•2、在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如: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疮疡、皮肤病忌食鱼、虾等海鲜食物
本文标题:药物养生0-中药药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6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