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纲要求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课标提示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进行新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内容(1)“另起炉灶”①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3)“一边倒”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图为某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思考应用』提示:图中和中国建交的大多数是东欧和北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西欧国家,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意识形态分歧影响我国外交,奉行“一边倒”政策。知识点二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过程①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成为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②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③意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2)万隆会议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的运动高涨。②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③概况: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④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道:“我们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材料中中国与与会各国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思考应用』提示:“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是指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与会国家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知识点三外交僵局的突破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在美国阻挠下,联合国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非法占据。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经过: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经过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中日关系正常化(1)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意义①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②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忆道:“(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内涵。『思考应用』提示: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知识点四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背景(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2)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每次建交高潮的原因。『思考应用』提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奉行“一边倒”政策。1972年:联合国席位恢复和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1992年: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尤其“不结盟”政策。考向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史料研读]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史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1.史料一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2.史料二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3.史料三信息“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包容性;“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体现了其开放性的特点。1.根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中国近代外交的本质区别与最大特点。提示:(1)本质区别:性质不同:近代属于屈辱性外交,新中国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一边倒”。2.结合史料二、三,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摘自2011年福建高考T3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写道:“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边倒”方针的具体表现和新中国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提示: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史论归纳](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方法1从国家利益角度考查“一边倒”政策。“一边倒”体现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解题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方法2从创新性角度命题。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逐步成熟。解题时需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分析。[命题分析]方法3从彰显国际地位角度命题。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思想体现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解题时需结合两次会议的特点和意义分析。1.(2014·江苏单科,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解析据题干信息“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可知该会议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出席的会议,而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大会是万隆会议,A、B两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联大”会议包括世界各主要国家参与,D项错误。答案C2.(2014·四川文综,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解析新中国外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其中互不干涉内政,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精神,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故B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还处于对抗中,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史料研读]史料一从盟友到敌人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史料二从敌视到重视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1.史料一信息“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是因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个援助计划”实质是指美国的“扶蒋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