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讲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内容:学习与记忆的分类遗忘症和记忆痕迹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脑区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机制学习(learning)?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过程,即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过程。记忆(memory)?对获得的信息编码、巩固、储存和“再现”的神经过程。学习和记忆是脑的最基本功能之一获得: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的阶段,也就是通过感觉系统向脑内输入信号的阶段。注意对获得信息的影响很大。巩固:获得的信息在脑内编码贮存和保持的阶段。保存时间的长短和巩固程度的强弱与该信息对个体的意义以及是否反复应用有关。再现:将贮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重现于意识中的过程,即回忆。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过程:一、学习与记忆的分类1、学习的分类1.1非联合型学习(non-associativelearning)刺激与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通常是单一刺激长期作用后,个体对该刺激的反应增大或减弱的神经过程。1.1.1习惯化(habituation)一个不具有伤害性的刺激重复作用时,神经系统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个体学会不理会无意义的、重复出现的刺激。1.1.2敏感化(sensitization)当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存在时,神经系统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有可能变大的现象。强烈的感觉刺激强化了对其它弱刺激的反应,包括那些在以前不引起反应或只引起轻微反应的刺激和已经习惯化了的刺激。1.2联合型学习(associativelearning)个体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联系或预示某种关系的学习。经典的条件反射(classicalconditioning)刺激A的出现预示着刺激B的出现操作式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特定的行为预示着特定的结果1.2.1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conditioning)19世纪末,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Pavlov)发现的动物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形成联系(食物和铃声)非条件刺激(US,食物):正常情况下能引起可测量的生理反应,如唾液分泌条件刺激(CS,铃声):正常情况下不能引起可测量的生理反应当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S)在时间上的结合如果CS和US同时出现,或CS先于US出现,条件刺激能够建立如果CS先于US出现但二者之间间隔时间较长,条件反射不稳定或不能建立如果CS晚于US出现,条件反射不能建立1.2.2操作式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发现动物学会将动作与一个有意义的结果(食物)联系起来。通过完成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形成,其建立要求奖励紧随反应之后出现动机在操作式条件反射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回路复杂。2、记忆的分类2.1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memory)对事实、事件情景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记忆,有意识的、能够用语言清晰的描述的记忆。可以很快形成,也可以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后形成。情景式记忆:对一件具体的事物或一个场面语义式记忆:文字、语言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2.2非陈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memory)无意识的、含糊的回忆,记忆的内容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多次重复练习,一旦形成不易遗忘。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启动效应程序性记忆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2.2.1非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2.2.2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如经典的条件反射,储存在小脑、杏仁核、海马。如习惯化和敏感化学习,储存在反射回路。2.2.3程序性记忆关于技巧、习惯的记忆(如学弹钢琴、骑自行车),储存于纹状体、运动皮层、小脑及其神经网络中。2.2.4启动效应/初始化效应曾经无意识地见过、听过的某一种刺激,当再次出现时,个体对其辨认速度加快,储存在新皮层。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区别陈述性记忆通常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来获取,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过程;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2.3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即时记忆(immediatememory):信息被接受的瞬间在脑内的保留,容量非常有限。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即时记忆的内容在时间上的延续,即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操作时,需要临时、主动地保留或复述有用的信息。2.3.1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大脑暂时保存信息的过程,容易被遗忘或被整合到长时记忆中。2.3.2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较为持久的、容量较大的、不需要重复的记忆。巩固人类的记忆过程因此:①记忆不是单一系统,而是有不同的类型②不同类型的记忆储存在脑的不同部位③脑的特定部位受损,只影响特定类型的记忆二、遗忘症和记忆痕迹1、遗忘与遗忘症(amnesia)遗忘症:疾病或脑损伤造成记忆的严重丧失遗忘:部分或完全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amnesia)(b图)与逆行性遗忘(reterogradeamnesia)(a图)2、记忆痕迹(memorytrace)记忆的物质代表或记忆所在的部位称为记忆痕迹当你学习和记忆一个新单词的含义时,这种信息被储存在哪里?2.1Lashley的大鼠迷宫实验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Lashley设计的研究大脑皮层损伤对大鼠学习记忆影响的实验。认为记忆痕迹弥散储存于大脑皮层,无明确定位。大脑皮层所有脑区对学习和记忆有同等重要性——同等能力原理大鼠的迷宫行为依赖多种刺激:触觉、视觉、嗅觉……实验损伤的脑区域广泛皮层下的结构是否参与了学习与记忆过程?但是,拉什里的迷宫实验存在许多问题2.2赫布(Hebb)的细胞集合学说Hebb(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认为:在搞清对外部事件的表征如何被储存及储存在哪里之前,首先要明白脑的活动是如何表征外部事件的。20世纪40年代,Hebb在《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提出:机体对刺激的表征,由所有被这一刺激同时激活的神经元来实现。这些同时被激活的神经元称为细胞集合(cellassembly)细胞集合内所有神经元彼此交互联系,共同表征信息Hebb细胞集合(分布式记忆存储学说)要点:记忆痕迹广泛分布于细胞集合的突触联系细胞集合可由参与感觉和感知的同一群神经元组成细胞集合中部分神经元被损毁并不能消除记忆痕迹1、陈述性记忆的脑系统1.1.内侧颞叶三、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脑区嗅周皮层内嗅皮层杏仁核海马信息在内侧颞叶加工处理的“流程图”各种感觉信息米尔纳的遗忘病人研究1957年神经心理学家米尔纳对一位癫痫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H.M是癫痫患者,27岁时接受双侧颞叶切除后,导致部分逆行性遗忘和严重的顺行性遗忘。不能形成新的长时记忆H.M.练习镜描(mirrordrawing)。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进步,即镜描知识的程序记忆完好。但H.M却声称从未练习过,即情景记忆(陈述性记忆系统)受损。米尔纳工作的意义:内侧颞叶损伤,割断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联系“同等能力原理”不能成立,因为内侧颞叶的局部损伤对认知能力没有影响,只是破坏了新记忆的能力记忆不只有一种类型,有些记忆建立不依赖于内侧颞叶颞叶损毁将导致记忆储存区的破坏,引起记忆障碍;最严重的记忆缺损是内侧颞叶的嗅周皮层损毁造成的.猴的延缓非样本匹配任务1.2间脑丘脑前核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乳头核海马额叶皮层丘脑背内侧核颞叶扣带回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核穹隆N.A:间脑损害造成的遗忘症N.A左侧丘脑背内侧核毁损严重的顺行遗忘和部分逆行遗忘,但认知能力正常1.3前额叶皮层与工作记忆猴操作延缓反应1.4颞下回与陈述性记忆神经生理学实验证实:颞下回神经元与特定类型记忆储存有关,如颞下回神经元能够编码面孔记忆,而且对不同面孔有选择性顶内沟2、顶内沟外侧区与工作记忆猴操作眼动延缓反应任务暗示期延缓期反应期指习得处理周围事物、运作于日常生活某种程序的过程。属于非陈述性记忆3.习惯学习(habitlearning)的脑区任务1:大鼠学习在迷宫的8条臂中取得食物(A)大鼠学会不进入已经访问过的臂(B)海马毁损的大鼠不能学会这种操作任务,新纹状体毁损的大鼠不受影响任务1和任务2的差别任务1中,大鼠需要记住已经访问过的特定位置,而在不同时间需要记住的信息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任务属于陈述性记忆,需要有海马参与。任务2中的信息是固定不变的,大鼠每天要记住的只有一种规律,即有信号灯的臂就有食物奖励,大鼠通过重复学习就会建立起这种记忆,属于习惯学习,是非陈述性记忆。任务2:大鼠学习在迷宫中有信号灯的4条臂中取得食物(C图)大鼠学会不进入已经访问过的臂(C图)新纹状体毁损的大鼠会影响该任务的完成,海马毁损的大鼠不受影响4、与运动技巧(motorskill)有关的脑结构通过训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些运动技巧的操作程序,属于非陈述性记忆脑功能成像发现,该任务中有多个脑区被激活:新纹状体、运动区…但运动技巧的记忆痕迹最终存在于什么位置尚无定论运动皮层运动皮层与新纹状体通路的突触发生修饰与意识和注意相关的脑区前额叶皮层(工作记忆)顶叶皮层(视觉注意)小脑(运动协调)操作顺序DBCACBDCBADBCA*运动顺序学习的实验范例记忆功能并不局限于大脑的某一特定位置,一个单独的脑区可能不能行使储存生活经历的全部记忆功能。普遍认为,陈述性记忆是来自联合皮层经过整合处理的信息,在内侧颞叶及间脑进一步加工处理,最终的记忆以更持久的形式储存在新皮层。但关于记忆功能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记忆是如何被储存的?记忆储存的生理和物质基础是什么?因此:四、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机制1、无脊椎动物海兔学习记忆的突触机制Aplysia(海兔):属于海洋软体动物,神经系统简单,神经元与神经回路容易鉴定,具有习惯化、敏感化和经典条件反射等简单形式的学习能力EricKandel缩腮反射:将一股水流喷射到海兔的肉质喷水管上,喷水管和腮发生收缩。习惯化:如反复喷水后,缩腮反射逐渐减弱。1.1海兔的缩腮反射的习惯化腮水流喷水管缩腮反射喷水管的感觉神经元缩腮反射的神经通路支配腮的肌肉腮肌运动神经元SensoryneuronSiphonskinMotorneuronGillmuscle缩腮反射的可能神经机制①喷水管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对喷水流刺激的敏感性降低?②缩腮肌对来自运动神经元信号的反应降低?③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发生某种变化?Habituationatthecellularlevel习惯化发生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上,在习惯化过程中,运动神经元的EPSP下降。既然突触修饰是习惯化的神经机制,那么这种修饰发生在突触的什么部位?习惯化过程中突触前钙离子内流减少,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1)突触前感觉神经元轴突终末释放神经递质减少?(2)突触后运动神经元对递质的反应性降低?重复刺激为什么会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习惯化与突触前修饰有关!!!1.2缩腮反射的敏感化给海兔尾部一个短暂的电击,海兔对喷水管刺激的缩腮反应增强。SiphonGill中间神经元,释放5-HT电击如何导致缩腮反应的敏感化?电击如何导致缩腮反应的敏感化?中间神经元释放的5-HT与感觉神经元受体结合,引起感觉神经元蛋白激酶A的磷酸化蛋白激酶A的磷酸化后K通道关闭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时程延长Ca2+进入细胞增多,神经递质释放增加2、脊椎动物中海马的突触可塑性研究2.1海马(hippocampus)的结构海马及其纤维连接内嗅皮层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前穿质(perforantpathway),传导来自联合皮层高度加工后的信息1973年,Bliss研究了海马神经元在突触传递中的作用短暂高频刺激进入海马的前穿质神经通路,导致神经通路上突触传递效能持续增强,这种增强被称为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l,LTP)2.2活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