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2)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3)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3.3考察队伍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由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具体实施,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应积极参加综合科学考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前需根据自然保护区特点,组建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地质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组,并对参加的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方法的统一培训。4.实地调查4.1基本内容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等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可依据保护区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2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范围主要包括植物、动物、遗传资源与生态系统调查。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展微生物、昆虫调查。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可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与大型藻类等,调查方法依据《海洋调查规范》。植物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藻类等低等植物,以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位置、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群落建群种、盖度、频度、生活力、物候期等。生态系统类型依据《中国植被》,根据群落建群种来确定。动物调查范围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以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动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位置、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境状况、生态位、重要物种的生态习性等。遗传资源调查范围包括畜禽特色乡土品种资源、果树、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品种组成、品系特征、资源存量等。(2)调查方法植物区系可采用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植被类型可采用群落优势种直接观测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植物调查应首先在地形图与植被分布图上选设调查线,进行线路踏查,记载所见的植物群落与珍稀濒危种,并对有代表性的群落刺点,然后作群落样地与样方的详细调查。样地和样方的设置可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生境、气候带、调查对象(乔、灌、草)和生态系统类型灵活选择,但必须遵守典型取样、完整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样地不能小于群落最小面积。动物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大型兽类和鸟类采取线路调查法,啮齿类等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采取食物诱捕或直接捕捉法,鱼类采取渔获物法,昆虫、软体、环节等低等无脊椎动物采取直接捕捉法。遗传资源调查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检索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表1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指标调查方法植物植物地理区系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植被类型优势种直接观测和资料检索法种类组成样地和样方法盖度样地和样方法密度样地和样方法频度样地和样方法优势种/建群种样地和样方法其他指标动物动物地理区系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调查内容调查指标调查方法大型兽类和鸟类种类组成线路调查法啮齿类等小型兽类、两栖爬行类种类组成食物诱捕或直接捕捉法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法昆虫、软体、环节等低等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直接捕捉法分布位置资源密度法种群数量资源密度法和模型估算法其他指标遗传资源品种组成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品系特征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资源存量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4.3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地质遗迹、自然景观等。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必须对区域地质背景、自然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自然遗迹类型和分布范围、自然遗迹的价值意义等内容进行重点调查。海洋自然保护区调查范围包括岸滩、海域与海岛自然地理条件、海域环境质量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年均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水量、洪旱灾害、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湖泊水位变化与水源、河床地形地貌、水质状况等。(2)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专项调查采用野外调查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资料可以从附近的气象站、水文站和生态监测站等收集,但应注明资料年份和该站的地理位置。以自然遗迹(地质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应当采用野外调查法对自然遗迹、地质、地貌等内容开展详细的调查。表2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指标调查方法地质地貌地质构造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岩石种类野外观测和资料检索法地貌类型野外观测和资料检索法地质遗迹野外观测和资料检索法海拔直接测量法土壤土壤类型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成土母质种类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泥炭层厚度直接测量法气候降水量和蒸发量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气温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无霜期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积温和日照时数实际测量和气象站资料收集法水文河流名称资料收集法径流量三角形量水堰测流法和水文站资料收集法地表水位实际测量和水文站资料收集法自然景观景观类型野外观测和专家咨询法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4.4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总人口、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状况、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水域权属等。除常规指标外,也可选取年人均收入、保护区内土地权属与国有、集体土地各占面积数、河流与湖泊受污染情况、污染源、区内与周边工厂、矿山分布情况。海洋自然保护区可包括海域使用类型与面积、海域使用权属等。(2)调查方法社会经济状况专项调查采用资料调研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统计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记录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和本地社区内的乡镇、行政村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土地面积、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及范围、土地权属、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社会经济状况应注明统计资料年代。表3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指标调查方法人口城镇及行政村范围面积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人口数量及分布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少数民族情况专家咨询和资料检索法土地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土地权属情况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社会经济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GDP资料收集法第一产业总产值资料收集法第二产业总产值资料收集法第三产业总产值资料收集法社会经济与保护区相关的主要产业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文化教育学校分布及数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交通道路分布及数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通讯和电力输电线路分布及数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通讯线路分布及数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法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4.5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1)调查范围及指标自然保护区威胁因素专项调查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内生境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旅游活动、资源利用状况等。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水利等)、村镇建设、环境污染、土壤沙化、盐碱化;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组成、传入途径、种群数量、危害程度;旅游规模、开展方式、旅游影响;围垦(湿地或草原)、过度放牧、采集、滥捕乱猎等。(2)调查方法保护区受威胁因素专项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表4威胁因素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指标调查方法生境退化基础设施建设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村镇建设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环境污染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土壤沙化、盐碱化专家咨询和资料收集法外来入侵物种种类组成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传入途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种群数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危害程度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生态位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生态旅游旅游规模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开展方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旅游影响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资源利用围垦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过度放牧、采集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滥捕乱猎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法其他指标注:实地调查中,指标与方法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选择。5.数据处理分析5.1数据记录综合科学考察调查记录的相关数据,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规则按GB8170执行。采样、计算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GB4883。平行样品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并给出标准差和标本数。5.2数据处理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汇总、信息管理和制图必须通过数据库和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存储格式为ArcGIS的Shapefiles。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需建立包括全部调查因子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记录,各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资料数据及统计结果应以统一格式输入数据库。5.3综合评价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必须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保护成效应进行专门评价,分析其威胁因素、功能区划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内容。分析应尽量做到定位、定量。6.报告编写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编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编写提纲参见附录。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必须附有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名录和相关成果图。(1)野生动植物名录野生动植物名录必须按照数据库要求,注明物种中文名、拉丁名、发现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数据来源、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等级与种群数量等内容。其中,数据来源指该条物种数据是否来源于活体生物、标本、照片摄影、文献资料等等。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2)成果图相关成果图应根据调查成果,利用计算机和GIS软件制作。相关成果图的底图应得到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带有准确的经纬度网格,标注保护区及其周边城镇村庄、交通线路、河流和山峰等地理特征,图面投影应符合国家规定,专题图比例尺一般应大于1:25万。专题成果图包括:①自然保护区位置图*;②自然保护区地质分布图;③自然保护区水文水系图;④自然保护区地形图*;⑤自然保护区植被图*;⑥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