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书法欣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书法欣赏朱乐朋书法学习;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批评。我们谈欣赏,就要先看看,古人是如何进行书法欣赏的。我们要考察古代的书家们的书法欣赏活动。在我们大概地了解了我们的古人是怎么欣赏书法之后,我们把古人书法欣赏的各个侧面,把它们串起来,组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立体地、多层次、全方位地理解了书法欣赏的主要内容了。我们准备从如下几方面来谈:一、传统的书法欣赏观念二、书法欣赏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三、书法风格类型的把握四、关于笔法、结字、章法、墨法问题一、传统的书法欣赏观念我们的古人,在欣赏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大概说来,他们秉持着如下的观念:1、先质后文(重神采)2、重学问3、重家数1,先质后文:对“质(神采、骨力)”的强调。●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搭配得恰到好处。孔子这话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才算是君子。”孔子在这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可是,书法呢?中国古人在欣赏书法时,对于“质”和“文”的态度是怎么样呢?尽管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是,我们的古人,在欣赏书法时,却强调:质第一,文第二;也就是说:“先质后文”。①唐张怀瓘《六体书论》云:“古质今文,世贱质而贵文,……深识者必考之古,乃先其质而后其文。”【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这里,“质”即指“骨力”、“风骨”,也可以说是“神采”,“风神”,是书法的内在的、感染人的东西。“文”,“纹”也,外形也,即指书法的外在的表现形态。可见,古人在内在的风骨、神采与外在的姿态中的比较中,选择了前者。即:神采第一、形态第二原则。②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也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继承;继续)于古人。”这里说:形神兼备,才可以“绍于古人”。但一个前提,就是“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诚然,王僧虔所说的“神采”与“形质”(也就是张怀瓘所说的“质”与“文”)同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形,神不能展现;缺乏神的形态则类似于一只空壳,毫无意义。一件书法作品不可能只具备其中一个方面,必须是两者或多或少、或优或劣地同地具备。但,要首先看神采、风骨,再看外在的形态如何。这就是神采第一、形态第二(既先质后文)原则。另外,“质”的意思是“质朴”,与“文”相对。“朴”也是“质朴”的意思;“朴”的本义是指“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因而,也就有“原始”、“本原”、“自然”的意思,这就又有了“古”的含义。而“古”的本义是指“古昔”,有“时代久远”的意思,与“今”相对。所以,古人“先质后文”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他们在欣赏书法时,对“自然”、“真率”、“淳古”、“古雅”、“古质”、“古朴”、“朴拙”等的推重。所以:③北宋的米芾《海岳名言》论书:“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④清初的傅山论书,强调“四宁四勿”:“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古人对“自然”、“古雅”、“古质”、“古朴”、“朴拙”、“真率”等的推重,还就导致了人们在进行书法欣赏时对遥远的古代的文字的顶礼膜拜。甲骨文,金文,秦汉石刻,汉简,等等。那时候,我们的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竹片”上刻字,写字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书法艺术创作,也就是说,他们无意于搞书法创作。因为是无意于创作,所以,他们的笔下的文字,也就保存了更多的真率和自然。这种不加掩饰的自然状态,这种率真、真率的风貌。也是“先质后文”中的“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结一下:我们的古人,从王僧虔到张怀瓘,从米芾,到傅山:先质后文。这里,“质”即内容,神采,质朴,朴拙,自然,古雅,古朴………或者说,我们的古人在欣赏书法的时候,在“质朴与华丽”、“神采与形貌”、“古质与今妍”、“自然与造作”、“真率与安排”之间,我们的古人,总是选择前者。张迁碑:质朴曹全碑:流美2,重学问“重学问”,也就是重视书法作品背后的学问,或者说重视书法创作者(书法家本人)本身的学问、素养。一件书法作品是不是有品位,是不是耐人寻味,是不是值得人们反复咀嚼,这就要靠作品背后的“学问”说话了。欣赏者可以从作品的面貌而窥探作者的一切:从线条到意趣,从书法家自身的修养到他的综合的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印的修养。一件富有浓厚学问气的作品,可让人在欣赏过程中步步深入,渐入佳境,感到余味无穷,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陶冶。反之,一件作品若没有“渐入佳境”之妙,则其意趣之浅、品格之低、韵致之乏,也就不言自明。这样的作品,叫做“浅薄”。毕福剑为潘晓婷题字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并引发网友吐槽:“毕福剑书赠潘晓婷:‘九(玖)球天后(後)’——四个字,居然写对了两个!”某名家“作品”(别字)【关于错别字问题】焦循的行楷对联伊秉绶隶书对联赵孟頫六体千字文赵孟頫六体千字文3,重家数①米芾《海岳名言》:“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②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评价苏轼:“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自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米芾的这几句话,苏辙对他的哥哥苏东坡的总结,告诉了我们书法家的成功之道————扎根传统,继承传统。重家数、重源流。一个人通过临摹古人书法,学到笔墨要领,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其作品,就会体现出家数和渊源(如在用笔、结构、风格等方面),就是说,讲究字字有来历,笔笔有来历。在欣赏书法时,不但作品本身的优与劣、雅与俗等问题要衡量。人们往往还要要问问:这篇作品出于古代哪一家?在继承的同时,又揉进了其他的什么路数?等等。这说明,书法艺术具有十分突出的继承性。书法艺术也强调“创新”,但如果是失去继承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讲家数出处,不广采博取,搞出来的“创新”、“独创”之作,必定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得不偿失。书法的欣赏者就是喜欢“打破铁锅问到底”,喜欢“追根求源”,谁也拿他没办法。(“做古人的子孙,不做古人的奴隶”)王献之中秋帖米芾墨迹王献之鹅群帖米芾墨迹王铎的行草扇面和行书长卷钱沣(1740-1795),昆明人,清官,书画家。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工楷书,善画马。钱沣的对联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的楷书龙门对马叙伦:“近代书人何子贞.每成一字汗盈盈。”翁同龢(1830-1904)我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政治家。咸丰六年(1856)状元,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支持变法维新,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书法由研习钱南园上溯至米芾、颜真卿,书法淳厚宽博。他的作品看,显然具颜体书貌,但又吸收了刘墉、何绍基等人习颜而出已意之法。翁同龢的楷书对联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谭延闿是国民党政府里的高官,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他的字结体宽博,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字的大家。从民国至今,写颜字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字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谭延闿的楷书对联二、书法欣赏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笔画(线条)的质量2、联想与通感3、无意于佳乃佳4、朦胧美5、遗貌取神1、笔画(线条)的质量●汉代蔡邕:“唯笔软则奇怪生焉”。①立体感(中锋为主)②力(生命)③节奏感(静态的书体如篆、隶、楷,节奏感弱一些,动态的书体如行、草,节奏感强)秦泰山刻石乙瑛碑衡方碑颜真卿《颜家庙碑》褚遂良《阴符经》米芾的《虹县诗》王铎行书条幅怀素自叙帖病笔病笔(二)病笔(三)病笔(四)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颜真卿《祭侄稿》(局部)米芾《研山铭》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2,联想与通感①所谓“联想”,就是看到眼前的书法线条,就想到了活生生的自然物象。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音“气”:抬起脚后跟站着)鸟跱(音“志”:站立),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音“浮”:忧愁,愤怒)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音“延”,延缓)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音“西”,险峻);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音“催”,水深貌)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移。——汉崔瑗《草书势》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在崔瑗那里,看到一幅书法作品的光怪陆离、变化万千的线条,他就想到了飞禽、走兽,想到了狡兔、连珠,想到了螳螂,想到了马蜂,想到了龙蛇,想到了洪水。——像崔瑗这样,看到优美的书法线条,就联想到大自然中的物象。这就叫“联想”。再如:①晋代卫夫人论书法时,说:“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之角,捺如崩浪奔雷、钩如劲弩筋节,等等。②唐孙过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③明代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王羲之的字,如蛟龙游移;李邕的字,显得很沉稳)再如:1,笔走龙蛇、龙蛇飞动:书法笔势雄健洒脱。2,春蚓秋蛇: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拖沓、无力。3,剑拔弩张:书法雄健,有气势,有时候也用以描绘书法作品不够含蓄。4,龙飞凤舞:书法笔势活泼,灵活熟练地书写,书艺高妙。5,鸾飘凤泊:书法潇洒,毫无拘束(当然,有时也比喻夫妻离散)。6,鸾翔凤翥:书法笔势飞动。7,美女簪花:书法风格娟秀多姿。8,入木三分:书法笔力强劲。9,铁画银钩:书法又刚劲又漂亮。——上述各个例子:都是看到优美的书法线条,而联想到大自然中的物象。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就是,书法家们,由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或者看到生活中的某种情形,而使他们的书法起到了突变。如:唐代的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怀素看夏云奇峰,随风变化,而有所悟;宋代的文同,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这也是一种联想。不过,这种联想的顺序,颠倒过来了:前一种联想是“书法自然物象”;这一种联想是“自然物象书法”,即:因为看到自然物象,而促进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上面说的是“联想”。②通感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雷简夫闻江声而草书大进”的典故。雷简夫听到平羌江的波涛之声,则心中之想,尽出笔下,书法水平因此而突飞猛进。这种“从听到视”(听见了涛声阵阵,导致了可视的书法的进步)和“从视到听”(看见了龙飞凤舞的书法,似乎就听见了涛声阵阵),在艺术上,就叫“通感”。雷简夫(1001-1067),北宋官员,字太简,同州郃阳(今陕西合阳)洼雷村人。曾任简州(今四川简阳)、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的知州。3,无意于佳乃佳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怀素《自叙帖》这种“信手”而成的具备“此中妙”的书法作品,就属于“无意于佳乃佳”的作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即,既然推崇“无意于佳乃佳”,那么,怎样理解“意在笔先”呢?“意在笔先”:也就是“有意为之”,主要是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一个书写者,“想怎么样写,就能做到怎么样写”,它强调和显示的是一个人的手头功力;“无意于佳乃佳”:“怀素自言初不知”,这里是“无意于佳乃佳”,显示的是书写者“并没有怎么想,怎么构思,所完成的作品,居然就是十分完美的”!是要表达这样一层意思,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显然,在这里,“无意于佳乃佳”,要比“意在笔先”,要高明得多!下面,是前人关于“无意于佳乃佳”的论述:①苏

1 / 20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