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10.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他还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的图样和木模型。宋代李诫——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的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11.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在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最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2.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5.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这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6.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7.P34高颐墓石阙西阙平面和立面8.三国,晋,南北朝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9.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10.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栱由28道石拱并列而成,跨度达37m。11.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第三,本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12.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第三,建筑组合方面,在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题建筑。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第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第六,园林兴盛。13.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高度是67.31m。第二章城市建设1.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2.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3.里坊制概念: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民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4.《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5.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的扩建。6.P60汉长安城遗址平面7.汉长安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8.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防御工程(简单—复杂)2.水利工程(筑堤堵水,城墙外的土堤)3.道路与下水道(北宋的“福沟”“寿沟”)4.邮驿设施(驿站)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两次大分工产生的结果: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2.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第一,以适应地缘(如当地的地理,气候,风土等)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第二,以家族(原始社会为氏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3.P97北京四合院背: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图: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平面4.P100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一层平面图(柱子不用画)5.P105下沉式窑院(地坑院)平面示意图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2.P122清北京故宫总平面图(看图标名称,清代三朝五门)3.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第二类是祭祀祖先。第三类是先贤祠庙。4.P131北京天坛总平面图(必考)组成部分:1,祈年殿及其附属建筑2,圜丘组群3.斋宫4.神乐署及牺牲所5.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旧法;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如孝陵,第一进陵门内为神厨,神库;第二进祾恩门内为祾恩殿;第三进内红门内为石几筵(五供座)与明楼。6.P148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总平面图(长陵永陵定陵)。第五章宗教建筑1.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2.P155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立面P156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3.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箱斗底槽”。4.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图5—8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参见“槽”,“金箱斗底槽”条)。5.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砖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m;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m。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减震措施:①八角形平面:规整的正八角形利于分解扭矩力,抗风性更好,木塔底层4.4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效应。②大尺度底层副阶:同边一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刚中带柔的整体。③双层套筒式:增加了塔身的强度④殿阁型构架(9个铺作层):9个铺作层属于榫卯连接,形成了9个水平减震器。⑤尽量少用大料多用小料:小料形成的暗层中的梁、柱、枋、斗拱以及斜撑构件,牢固地连接成一个网架圈,如同现代建筑中的圈梁,加强了整个建筑的整体性。⑥包砌厚砖土墙:土墙将柱子包裹在里面,如同现代建筑中的剪力墙,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⑦上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形成了上小下大的稳定形态。6.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谓的“副阶周匝”。7.阁楼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8.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9.P184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26格)10.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11.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1.建筑以石窟洞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石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唐宋至明清的园林发展:1,理景的普及化2,园林功能生活化3,造园要素密集化4,造园手法精致化2.清代帝苑的内涵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3.清代院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林中。4.皇家园林的特点:1.在遵循风景式规划布局的情况下尽量体现皇家的气派2.建筑形式,用料,结构规模都不是一般园林所能比拟的3.皇家园林师最早登上中国园林历史舞台的先行者。规模浩大,布局完整,功能齐全,堂皇壮丽,历史悠久,是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5.皇家园林艺术成就:1.规模宏大(1)经济实力雄厚,营造规模巨大(2).园区包含功能内含丰富,宫殿区,苑景区,宗教建筑区2.精美绝伦的皇林建筑(1)建筑颜色:暖色调为主,适当加以冷色调(2)论其建筑体态:檐下斗拱3.丰富的象征寓意:(1)园中许多“景”或小园林都是以建筑形象结合局部景域(2)借给景命名的文字直接表达出帝王德行,太平盛世等。4.园中园的造景手法—大园中营造小园。6.颐和园特点:(1)利用万寿山的天然地势,加以人工改造创造出前山开阔和后山幽深的水院等不同境界。(2)高台地势上的佛香阁,有力的体量使全园产生突出的构图中心。(3)在借景方面,将西山,玉泉山和平畴运村收入园景。(4)浩瀚辽阔的昆明湖,南湖和西湖,符合皇家园林聚集大水面的理水手法。(5)创造出兼具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与南方园林(园中园的处理手法)的秀美多姿相融合的历史名园。7.P209江苏苏州留园平面8.分析古代建筑的意境美:风景的所谓意境,即是参与的人通过视听等知觉接受到景物环境所给予的实在感受和抽象意念,从而唤起联想,进入了审美的更高层次,成为“意域之景”,“景外之情”。意境美是中国宋元山水画发达以后日显突出的中国传统审美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与现代哲学追求“诗意地居住在这世界上”颇为相通。不满足于物质与技巧的华美,“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既包含人的自然化,也包含着自然的人化。9.“材”在宋代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指的是设计时选用的作为制约全建筑主要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