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是什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这一问题。高等教育的概念应该从两方面进行界定:第一,反映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第二,分析高等教育的性质。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1、我国大学的演进——小学之后的成人教育2、中世纪大学——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大学教育3、19世纪后半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形式复杂化4、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一)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学科化阶段、发展趋势2、中世纪大学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其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具备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直接继承。中世纪大学包括文、法、神、医四科,是一种由少数学者进行专业教育的专门机构。3、柏林大学1809年由德国思想家威廉姆斯-洪堡筹建。1810年正式成立。柏林大学反映了新人文主义思想,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教育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倡大学治和学术自由,强调教学与科研统一,突破了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4、莫里尔法案1862年由美国总统林肯签署的一份法案。法案规定凡有国会议员一名的州可以获得三万英亩的土地或土地期票,以兴办农业、机械工程学院。从1862年至1922年,美国各州共兴办了69所此类学院。美国历史上把这些学院统称为“赠地学院”。5、康乃尔大学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中产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为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开放。课程计划应该“适用于所有目标”。大学没有等级制度,课程可以向所有学生开放,各种学科和课程一律平等,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称为“第一所美国大学”,康乃尔大学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杰出学识配与民主理念。康乃尔大学将实际应用性学科内容增加到经典著作中;同时不论国籍,种族,社会境遇,性别,或是宗教信仰,都会接纳所有有资格入学的学生,这和1865年开创时有很大差异。6、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实施的途径。7、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8、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整、评价、激励。9、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内容都是分析说明培养目标。因此,有的人把培养目标直接当成教育方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说明教育方针是以规定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表述形式,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有明确的规定。1、个人本位观: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则主张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关注个人价值,关心人的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与幸福,关注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老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斯宾塞等。存在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持此观点。2、社会本位观: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源自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孔子、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等;社会改造主义教育理论持此观点。3、平等效益: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多重属性使教育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人类困惑已久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平等与效益(或者说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效益优先,兼顾平等:第一,夯实义务教育;第二,改善教育条件;第三,倡导多样化形式;第四,适度分担教育成本。4、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高等教育活动的教育观5、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6、学制:学制是指学校制定的制度。学制具体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学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记录。7、学位:学位是标志一个人学历的头衔,即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学识及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颁发。一般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种。8、招生制度:招生制度是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等的总称9、聘任制度:教师职务设置: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可以评定,但高校的职务岗位则应该因事设岗、按需设岗。职称和职务不一定划等号10、职称:职称的级别一般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级别。11、职务:职务是指组织内具有相当数量和重要性的一系列职位的集合或统称1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地方分权型(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国、日本、英国)1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理解与沟通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16、如何引导学生(一)作好充分准备(二)严格要求自己(三)严格要求学生(四)对学生进行三种引导1、大学生的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大学生的认知特征(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情意特征(1)大学生的需要种类较多;(2)大学生的需要发展存在年级差异;(3)大学生的需要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的动机(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致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随年级上升而发展。)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要角色有哪些?组织者(设定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者(认识自己和他人、交流能力)激发者(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参与性、应对心理压力)管理者(营造课堂氛围、形成规则与程序)革新者(接受新鲜事物、乐意改变)咨询者(提供建议、促进学生认识自己、协调关系)伦理者(遵循学校价值与伦理原则、教师的期望和判断)政治角色与法律角色2、简述高校教师建立威信的策略。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一定要把课讲好善于控制情绪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时刻注意检点自己在道德上没有被指责之处说话算数有学识、负责任、有原则1、概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模仿客体永存概念的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符号功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象征性游戏,“打电话”。相对的具体性。只能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活动,不能进行运算思维。不可逆性。各种关系是单向的、不可返回的,没有守恒结构。自我中心性。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刻板性。在思考问题时,只能注意到某一方面,不能顾及其他。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1、去自我中心2、运算的可逆性3、守恒概念的获得4、出现序列运算和分类运算图式。到了具体运算后期,儿童已经能说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为解决关于关系方面的假设和命题问题作好了准备。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儿童在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形式运算的标志:假设演绎推理2、概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婴儿期(出生-1岁):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基本需要的照料。主要的社会动因:照料者儿童早期(1-3岁):自主vs羞怯和疑虑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等学前期(3-6岁):主动vs内疚儿童要熟悉和了解人类的社会生活,遵守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发展道德感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老师和同伴青年期(12-18岁):同一感vs角色混乱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主要任务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爱人和亲密朋友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停滞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爱人、孩子、文化规范成年晚期(老年期):完善感绝望感。回顾生活:认为它或者有意义、是成功的、幸福的,丰富多彩;或者是失望的,岁月蹉跎,年华虚度1、概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联结,学习中尝试错误,同时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1、准备律:当学习者有了学习的需要时,学习就会产生满意感,否则就会烦恼;2、练习律:形成联结后若得到练习,联结就会得到加强,否则就会减弱;3、效果律:建立的联结并发或伴随满意的情况时,联结的力量就会加强。(如奖赏的作用)2、概述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知识相对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概述奥苏伯尔的意识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标准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知识的表达词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达词虽然是不同的,但确是等值的;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存在逻辑联系。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有意义,能够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加你实质性联系。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有意义学习的意愿;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相关知识;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知识加以联系。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3)命题学习。知识学习的类型:上位学习:新知识与已有观念之间具有上位关系下位学习:新知识与已有观念之间具有下位关系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已有观念之间是并列平行关系奥苏贝尔采用皮亚杰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来解释学习过程。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就是同化;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并解释它时,原有的图式就是发生变化,这就是顺应。3、加涅对学习阶段的划分。学习使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学习活动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学生内部学习过程就形成了一环接一环的链条,与此相应的外部学习条件也包含了八个环节。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八个阶段组成。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通过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