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发展与数字鸿沟测度国家信息中心张新红无锡目录信息社会测评研究数字鸿沟基本概念数字鸿沟测算方法几个基本结论一、信息社会测评研究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国际信息社会测评研究国内信息化测评研究主要测评方法简介1.1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1.2国际信息社会测评研究1995年,芬兰推出“面向信息社会”战略,对建设信息社会提出了具体目标,现每年发展《信息社会统计报告》,并逐步被欧盟接受1995年,韩国电算院开始研究“信息化指数”1997年,IDC首次发布“信息社会指数”(ISI)1997年,OECD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信息社会统计指标,1999年起成立信息社会统计工作组(WPIIS)2002年,英国信息时代联盟推出“电子经济指数”2002年,澳大利亚信息经济办公室推出“信息经济指数”2002年,联合国研究并推出“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BEG体系)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推出“数字接入指数”(DAI)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推出“网络准备度指数”(NRI)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信息通信发展报告》俄国、日本、台湾……也都分别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1.3国内信息化测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1年成立,2002年发布“国家信息化总指数”(NIQ)。后停止研究,2004转向发布“企业信息化500强”。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2003年启动《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2005年提出报告,对全国及十个省份的信息化指数进行了分析。2006年,该报告数据被作为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数据。1.4世界经济论坛:NRI体系机构:世界经济论、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载体:《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2年首次发布,每年发布一次发布方式:全球排名网上公开,整个报告印书销售样本:首次75个经济体(占全球80%的人口和90%的产出),2005-2006年度发展到115个评测内容:对样本经济体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分析主要评价依据:“网络准备度指数”(NetworkedReadinessIndex)指标框架: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个,四级指标60个。最终指标65个(20个硬指标、45个软指标)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最终指标计算:6*(样本值-最小样本值)/(最大样本值-最小样本值)+1数据来源:统计数据来自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软指标主要是专家调查数据1.5联合国BEG体系(Benchmarkinge-government)机构:联合国经社部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司同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载体:《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报告》,2002年首次发布,每年发布一次发布方式:全球排名网上公开,整个报告印书销售样本:联合国成员单位(191个国家)评测内容:政府网站主要评价依据:“电子政务准备度”(E-governmentReadinessIndex)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13个。硬指标8个,其余为专家网上搜查结果。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最终指标计算:(样本值-最小样本值)/(最大样本值-最小样本值)数据来源:统计数据来自于联合国及各成员国公开资料、专家网上查询结果。1.6国际电信联盟DAI体系(DigitalAccessIndex)机构:国际电信联盟载体:《世界电信发展报告》,每年发布一次样本:178个经济体(2003)评测内容:个人信息技术接入和使用能力主要评价依据:“数字接入指数”(DigitalAccessIndex)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8个(全部为硬指标)。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部分指标略作调整最终指标计算:样本值/标准值数据来源:各经济体公开数据。1.7IDC:ISI体系(InformationSocietyIndex)机构:IDC公司载体:《信息社会指数报告》,1997年首次发布,每年发布一次发布方式:销售报告(3500美元/份)样本:53个经济体评测内容:国家(经济体)信息技术接入及应用水平主要评价依据:“信息社会指数”(InformationSocietyIndex)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23个。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最终指标计算:未公布数据来源:IDC调查数据1.8国家统计局: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机构: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载体:内部研究报告,尚未正式公开样本:31个省市区评测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主要评价依据:“信息化指数”指标框架: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23个。补充指标体系: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4个权重确定:同级指标取相同权重数据来源:抽样调查统计数据1.9小结:各种方法比较总量观测排名比较指标:有限指标,不断调整数据:统计数据+专家调查计算:线性用途:统计分析,政策建议相同之处观测对象:国际、国内样本:大小不一指标:有繁有简数据:有效时间差距计算:方法不一,权重不一发布模式:收费与免费均有发布机构:政府、第三方、企业、联合等多模式不同之处二、数字鸿沟基本概念数字鸿沟问题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数字鸿沟?为什么要关注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是怎么形成的?2.1数字鸿沟是怎么来的?1995年,美国Markle基金会总裁莫里塞特率先使用“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一词。1995年,美国电信管理局(NTIA)发布调查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关于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后又连续发布了三份报告,引起克林顿政府关注。2000年,数字鸿沟问题成为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八国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论坛的主要议题。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理解数字鸿沟》报告。2002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发布《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年度报告。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发布了旨在缩小全球数字鸿沟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联合国陆续发布“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报告”。国际电信联盟、世界银行等也将缩小数字鸿沟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欧盟及其成员国在数字鸿沟的调查和理论研究方面后来居上。日本2003年提出要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韩国则在2004年明确制定了“缩小数字鸿沟”的中长期方案,中国2006年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缩小数字鸿沟行动计划”。2.2什么是数字鸿沟?•美国电信管理局(NTIA)(1999):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数字鸿沟”系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经合组织(OECD)《理解数字鸿沟》报告(2001):数字鸿沟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享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项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2003):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的准确含义是什么?这两个词是指世界上享有技术社区和排斥技术社区之间的差距,以及这些社区内部和彼此之间不转让信息的情况。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2.3为何要关注数字鸿沟?大量信息贫困者的出现——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数字鸿沟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新的贫困,即“信息贫困”,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贫困”、“信息时代的无家可归者”。这种使信息贫困者日益脱离信息社会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信息均享程度下降——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信息差别”在我国被称之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新的社会差别会诱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这种使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社会脆弱性加大——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数字鸿沟进一步影响到收入分配、就业和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公,加大原有的贫富差距,进而成为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根源。这种使原有社会差距进一步加剧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降低信息化成效——数字鸿沟的短板效应木桶原理表明,决定木桶有效容积的是最短的那块板。数字鸿沟是信息化整体效益最大的漏斗,也是构成信息化这一大木桶的最短板。这种影响、浸蚀信息化整体效果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短板效应”。弱势群体的风险与机遇并存——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数字鸿沟在使一部分人远离信息社会的风险不断加大的同时,信息技术的跳跃性和快速渗透特征也给弱势群体发挥后发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使弱势群体风险与机遇都增加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2.4数字鸿沟是怎样形成的?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拥有和使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尤其是在技术扩散初期,其成本还相当高。这就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低收入人群因支付不起高昂费用而被排斥在新技术之外。教育水平或知识能力受教育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对新技术的认知、接受和应用效果存在天壤之别。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就很难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时会不会外语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没有人会责怪婴幼儿不上网,老年人不玩计算机也情有可原。而对于存在身体或智力障碍的人来说,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不能与正常人相提并论。个人习惯受个人秉性使然,总会有人尽管有钱也有知识但不愿接受新技术,从而在网络中落伍。政策导向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都会引发全球生产力的重新布局,总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得以脱颖而出,国家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导向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数字鸿沟的测算数字鸿沟4个质的规定性数字鸿沟测算三原则美国电信管理局: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法帕沃·西切尔(PavleSicherl):时间差距法法比奥拉.里卡帝尼、莫罗.法里奥:相对集中度指数托比阿斯·休星和汉尼斯.塞尔霍夫:DDIX——数字鸿沟综合指数国家信息中心: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3.1数字鸿沟4个质的规定性数字: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鸿沟:差距。比较:对比结果。内容:接入/应用,单一对象/多对象3.2数字鸿沟测算三原则可进行国际、国内、静态、动态的比较分析。A理论通用计算结果含义清晰,便于直观理解。B内涵直观全部采用有公信力的统计数据,避免使用主观判断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C数据完整3.3美国电信管理局: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法1995,《在网络中落伍:对美国农村和城镇信息穷困群体的调查》1987,《在网络中落伍:数字鸿沟的新数据》1999,《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2000,《在网络中落伍:走向数字包容》绝对差距法:“1994年,黑人与白人家庭电话拥有率差距为10.6个百分点,1998年差距降到7.9个百分点,降幅为25.5%。”相对差距法:“城镇地区高收入家庭互联网普及率是农村低收入家庭的20倍。”考察变量:电话、电脑、互联网。考察对象:收入、教育、地区、种族、年龄、家庭结构。3.4帕沃·西切尔(PavleSicherl):时间差距法帕沃·西切尔:斯洛文尼亚鲁布尔雅那大学法律系的经济学教授、社会经济指标研究中心创始人2004年,《数字鸿沟新视点》时间差距法:“1998年西欧落后于北美3年左右,到2005年差距扩大到4.2年。”考察变量:互联网普及率考察对象:西欧与北美地区时间绝对差距(千分点)相对差距(%)时间差距(年)1995833751998205194-3.02000272123-3.3200519136-4.23.5里卡帝尼、法里奥:相对集中度指数法法比奥拉.里卡帝尼:意大利国家统计学会高级研究员;莫罗.法里奥:通信部统计办公室主任2002,《数字鸿沟测算报告》相对集中度指数法:基尼系数考察变量:服务器、互联网、联网主机、PC、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考察对象:国家、地区经合组织29个国家1997-1999年数字鸿沟指数测算信息技术变量数字鸿沟指数1997数字鸿沟指数1998数字鸿沟指数1999安全服务器普及率64.456.354.5互联网主机服务率56.951.845.9个人计算机普及率36.131.131.1人均GDP31.731.230.9移动电话普及率35.3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