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1、部落:由氏族依据血缘关系而不依靠强制力量部落联合而成,它的规模比群对大,其政治组织是非正规的、暂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2、酋邦:是前国家时期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最普遍的形式。塞尔维斯将酋邦社会归结为介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性社会和以地域经济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性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3、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4、巡狩制度:巡狩制度是早期国家阶段邦国联盟之王用以控制盟邦的主要政治形式。王在巡狩中既主祭,也主事,或借巫术的法力,或诉诸神的权威,使自己成为诸邦利益的保护人,同时也成为凌驾于诸邦之上的统治者。是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有力手段之一。5、尚书台:官署名。汉武帝始置。东汉中枢机关,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东汉时尚书台地位在九卿之下,实际上却已成为皇帝之下最高行政机构。魏晋时期,尚书之职甚为重要,尚书郎可以出任太守。南北朝时,尚书台正式称尚书省,成为三省六部制中的执行机构。全盛于唐朝,衰落于两宋。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除。:6、嫡长子继位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7、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这种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8进士科: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以后各朝选拔官吏的主要科目。始于隋炀帝时,《通典》以为在大业三年(607年)。2唐科目虽多,而进士科特受重视。考试内容,本为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宋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考试内容,自北宋王安石提倡实学,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后,虽屡变,而终于以经义为止。9二府三司:宋代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二府”:政事堂,枢密院;“三司”:盐铁(掌山泽之利和漕运)、户部(掌收入)、度支(掌支出)。二府三司互不统属,宰相已被一分为三。10、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八股文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一方面巩固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八股文继续了三纲五常的作用,束缚了人的思想,达到了思想专制的作用。11、明司礼监: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衙门,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成为整个宦官集团首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司礼监既有批阅奏本,传宣旨意的双重重任,自然成为皇帝的代表和内阁的领导。12、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军机处以取代传统议政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的产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13、唐中书门下之印:玄宗开元十一年将”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此印后方可颁布施行,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有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被下属机关承认。14、清朝秘密建储制度:既预立皇位继承人,又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是雍正为了防止皇子争储会带来政治动荡而建立的。由皇帝秘密协定皇位继承人,一式两份,一份带在身边,一份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皇帝驾崩后,再由亲王和大臣共同拆封,宣布继承人。这是建储制度的一项重大创革。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315、三皇五帝:关于“三皇”,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不指涉具体的人物,而是指“天皇,地皇,泰皇”或“天皇,地皇,人皇”另一说则指涉具体的传说人物,如燧人,伏羲,神农,女娲,祝融。五帝的系统传说出现较晚,其说法有三个:第一种说法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唐尧,虞舜:第二说法是太皞(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第三种说法出现较晚以为是少皞,颛顼,高辛(帝啻),唐尧,虞舜。16、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17、征辟制:征辟分为征召和辟除两种。征召是指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式,某些社会上有名望或品学兼优的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以政事。所谓辟除是一种官府任用属员的制度。辟除入仕有中央和地方两种类型。中央的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均可以自行辟除。在地方,各郡国长官也可以自行聘用属吏。18、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由于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因此实际上中书省才是国家的中枢机构。而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简答题、1、列举上古时期三处著名战争和它们的意义。a、黄帝和炎帝的战争。(阪泉之战)这次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b、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涿鹿之战)这是决定中原霸权谁属的决定性战争,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出黄炎之间的阪泉之战,结果是促进了更大规模联合体的形成。c、黄帝和荤粥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北部土著对联合体的威胁暂时消除了。2、国家的产生有什么主要特征?(6个)(1)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这是国家产生的首要标志。(2)出现了保证这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包括诸如官吏、监狱、法庭、军队等。(3)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力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4)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5)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6)已经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4上述六项特征侧重于对国家的外部特征描述,显然对把握界定国际与非国家社会形态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推动国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6个)(1)人口增长和人口压力:人口增长所造成的生存压力最直接的可能是导致对外寻求发展空间的需要,于是部落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而战争正是导致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2)地域因素:现代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强调过于便利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国家的出现而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组织进化具有重要性。(3)生产的进步:组织的改进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生产水平的提高决定着剩余产品的增多,这一方面加大了分配环节上的不平等,促进了阶级的分化,而另一方面也为维持公共权力的存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4)战争动力:战争对国家起源的作用:对人类政治组织的复杂化起了催化作用;战争组织对人类的复杂化有示范作用;战争后果在促使国家形式转变上也有重要的作用。(5)社会分层和阶级分化:阶级分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对原来的社会资源占有方式和产品的再分配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阶级的分化,自然会产生控制社会下层的需要,这种需要也就会有力的促使一些暴力机关的产生。(6)政治发明:国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发明与创造的,在国家起源过程中,政治发明应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4、我们常说的“周礼”主要是指什么?(狭义上)(P76)即有关贵族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制度规范。主要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吉礼指祭祀之礼;凶礼指丧葬灾变之礼;军礼指与军事密切相关的礼仪;宾礼指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礼仪;嘉礼指喜庆活动的礼仪。5、西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度有何共同点?a,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官,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将职官录用之权交给地方掌握,当然有可能形成以地方主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从而为中央集权的体制崩解埋下了严重的隐患。b,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6宋朝枢密院主要职能是?答:枢密院主军政,是宋朝最高军政机构,却并不直接统帅军队,有军政权,却无握兵之重。其机构设置和职能限度,也以此为依据。负责管理军籍、武官升迁调转、军事机密、边防布置及作战计划。其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院长官的地位略低于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5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的等统称执政官,与“同平章事”并称“执宰”。枢密院与中书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每朝凑事,与中书先后上殿。7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显著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之间直接联系;(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8明、清内阁的主要职权是什么?明:起初是皇帝的秘书,仅备顾问,成祖时开始参与政务,有票拟权,即一切奏章、文书,都要先由内阁看详,并提出处理意见,再送请皇帝裁决。(史称内阁职权为: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以赞上理庶务。凡大典礼,则率百僚以将事。其具体的职务有:第一,掌议政事,宣布纶音(皇帝的诏令)。第二,办理本章。内阁的曰常事务,是为皇帝办理本章。第三,办理典礼祭祀的有关事宜。9试解释“朕即国家”的含义。含义:中国封建君主制的核心是“朕即国家”,定天下于一尊。“朕即国家”的含义有两个:一是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这一权利。二是皇帝是国家一切政治权力的拥有者。掌握全部国家主权,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都来自于皇权的授予。10为防止宦官专权,清出现了哪些防范措施?防范措施:a.严禁宦官专政,效法朱元璋铸铁牌禁宦官干政,永为定制,规定宦官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份擅自奏事,上言官吏贤否6者,即凌迟处死。另如遇朝贺大典,内监不得入班行礼。b.压低宦官的品级,康熙时规定宦官品级最高为五品,且六品以上宦官仅六名,人数很少。乾隆、雍正年间,宦官品级略有提高,从四品到八品共分五级,但仍规定最高不得超过四品。c.宦官数量大大削减。清初宦官的数额仅三千人。11秦汉时期中央御史机关的主要职责是什么?(5个)a.掌制律令,参与制定国家主要法律,并主持草拟有关法令;b.纠弹违失,察举非法;c.考课百官,荐举人才;d.审理大案、疑案;e.以监军身份督军作战。12明朝的特务机构的名称和形成时间。答:a.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b.东厂,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