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命题点五探究类题及小说“四向概念整合”解题模式的构建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孤城非鱼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真是悲哀啊。2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一切就像梦一样。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去哪儿?你不是要回家吗?我回去干吗?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我现在又不想了。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选自《小小说》,有删改)1.(标题类题)“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6分)答:解析:题干指向很明确,“标题”“意蕴丰富”,因此属于“标题意蕴”理解题。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孤城”既有道路被封锁形成的“孤城”的意思,也有主人公内心的“孤城”,一语双关。②分析标题的表层义: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3(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③挖掘标题的深层义: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要忙于工作,没有人交流。答案: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2.(主旨意蕴类题)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6分)答:解析:本题的切入点很小,情节方面已经明确,就是分析主人公为什么雾天想“回家”,又为什么雾散之后“返城”即可。答案:①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②当李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家。③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有他对事业的追求。④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使人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20分)文人聚宴[美]华盛顿·欧文那次我同伯松先生谈话之后,不过两三天他便领我去参加一个文人的聚餐会。设宴的是艾培奈格出版公司的两位董事长。有二三十位宾客,大多数我都不认识。伯松先生告诉我这是业务性的宴请,每年要招待在该公司出版书籍的作家两次。平时公司也有请客的时候,但那多是请有名气的、著作经常再版的大作家,人数一般不超过三四位。伯松先生说:“文坛上可是等级分明,只要看公司拿什么样的酒招待客人,便大致可以猜到某位作家著作的销路了。作品再版过三次的作家就能喝到名酒了。作品再版超过七八次的作家,便可以畅饮大香槟和白兰地了。”“那么今天赴宴的诸位可以喝到名酒吗?”我问。“没指望,出席这种大规模宴会的,大都是二三流的作家,作品也很少有再版的。要4是有什么名人来,我们马上就会知道的。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集会,一种文人小宴罢了,闹个酒足饭饱倒是不成问题,至于珍馐美味,你就别奢望了。”听完这番话,我对在座者的情况也就多少有些了解了。公司的两位董事长各坐在餐桌的一端。贵宾席上坐着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坐在他对面的是位道貌岸然的游记作家,写过几本书,但却很少有人看。只是由于年龄较长,人们才把他让到上座的。他旁边坐着的是一位身穿考究黑色西装的绅士,曾写过一本有关经济学的著作,崭露头角。几位作品销路尚佳的作家坐在餐桌中间,再往旁边就是一些尚未出名的小诗人、翻译家和作家了。席间的谈话是这里一伙,那里一伙的,此起彼伏,不说话的人就狠狠地抽烟。那位诗人自觉清高不凡,甚至也没怎么把出版公司的董事长放在眼里。他夸夸其谈,成心逗趣,身旁的董事长笑得前仰后合。另一位董事长则始终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以其纯粹商人的神情,一心一意地吃着东西。我的朋友告诉我,这位董事长为人严肃,这家出版公司的业务,由这两位董事长分工合作。他说:“比方说,那位一本正经的董事长专管生意账目,春风满面的那位,则主要负责应酬寒暄。”高谈阔论大都来自上座,那些作家似乎不很拘束,谈笑风生。下座的虽然在谈笑方面轮不上,但在吃喝上可并不甘拜下风,在宴席上很少能看见像他们这样勇于冲锋陷阵的战士。酒过三巡之后,他们才上来谈笑的雅兴。可是他们的戏谑之言即使偶尔传到上座,也毫无反应,连那位一向满面春风的董事长也认为不屑一笑。我的朋友伯松告诉我,一个作家讲的话,如欲博得出版商一顾,那他的著作首先必须有一定的销售量。在下席的宾客中,有一位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他穿得委实寒酸,不过显然仍在竭力保持那件褪了色的黑色西装像个样子,里面的衬衣皱皱巴巴的。他看上去虽然面容忧郁,但脸色却很红,也许有点过于红了,尤其是鼻子和那两个黑眼珠显得格外明亮。看样子他很合群,脾气也一定很好。虽说他长得相貌堂堂,但时运却很不济。他一言不发,只顾低头大吃大喝,充分表现出一个穷作家的好胃口,别人说什么也不耽误他吃喝。我向伯松询问他的情况,伯松仔细地端详了他一会儿,说:“好像见过面,但在什么地方见过,一时却想不起来了。他不会是个有名的作家,也许是写讲道小册子的,再不就是改编外国游记的。”散席后,大家到客厅去喝咖啡和茶,这时又来了一批客人——一些写过平装小册子的作者,他们还没有达到被邀请出席晚宴的水平,不过是偶尔被请来聚聚而已。他们对出版公司的董事长非常尊敬,说得确切点是害怕,但他们却很善于恭维巴结女主人,对孩子更是赞不绝口。有几个比较拘谨的作者,站在角落里悄声地谈着话,或者翻阅着差不多看了有五千遍的书册,再不然就小心翼翼地朝钢琴上的乐谱瞟几眼。那位诗人和崭露头角的经济学作家,在客厅里最出风头而且最泰然自若。他们显然是社会上流人士所拜读的作家。他们陪着女主人,竭尽恭维之能事,其中有些话我想女主人听了之后一定会高兴得忘乎所以的。他们的举止言谈完全是一副风流之士的派头。我到处5找寻那个穿褪色黑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可怎么也没找到,想必是一散席就溜了,大概他是怕见客厅里耀眼的灯光吧。我再也找不到什么能引起兴趣的事情,喝完咖啡便起身告辞了,让大诗人和经济学权威在那里高谈阔论、你吹我捧吧!3.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解析:作答此类作用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通过伯松的话交代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为下文不同人物的出场以及他们的不同表现和受到的不同待遇做了铺垫。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②结构上,为下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出场以及他们受到的不同待遇做了铺垫。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答:解析:本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答此类题,首先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这样写突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本句中的“翻阅着……”是动作描写,突出了人物对所处环境的陌生和人物的拘谨等。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写这些不入流的作家在董事长家的表现,突出他们对所到场所的陌生以及他们的拘谨不适和无所适从。5.作者为什么要着意刻画那个穿褪了色的黑色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6分)答:解析:小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作用既关乎内容又涉及结构。对那个穿褪了色的黑色西装的可怜巴巴的作家进行特写,既是结构上的巧处理,又是写法上的妙安排。结构上,拿这个下座的作家与上座的及不入流的作家进行对比,让读者认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写法上,这篇小说场面描写居多,此处的细致刻画是众多“面”中的“点”,这样写能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艺术效果。答案:①他是下座作家的代表,描写他是为了与上文中上座的小有名气的诗人、经济学作家及下文中的不入流作家形成鲜明对比;②写他可使文章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艺术效果。6.有人说这篇小说揭示了社会的等级现象,也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各阶层文人的丑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答:6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具体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题干中的“有人说……也有人说……”是对考生的提示和启发,考生可任选其中某一观点,加以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注意要有层次。答案:(示例1)揭示了社会的等级现象。①出版公司宴请作家,会根据作家著作的销路使用不同档次的酒。②作家的级别不同,在宴会上的座次就不同,级别高的坐上座,级别低的坐下座。③席间上座与下座的作家不交流,即使下座的戏谑之言传到上座,也不会得到回应。(示例2)反映了各阶层文人的丑态。①上座的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家,他们高谈阔论,自命不凡,目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