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一章坐标法的简单应用
第一章坐标法的简单应用§1笛卡尔坐标系(一)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我们想象一个四周无限延伸的平面,该平面上所有的点都是完全一样的:其中的一个点没有不同于另外的一个点的任何特征。所以我们不能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就是不能描绘平面上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使它不与其他点相互混淆。在平面上确定点的位置的这种方法称为卡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它是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所发明的。笛卡尔发表了哲学论文‘方法论’,其中有三篇附录:‘光学’、‘流星学’和‘几何学’。笛卡尔在这些附录中结合着光学、大气现象和几何学运用了一般的科学方法,发展了方法论。被公认为是解析几何学的创始作品。虽然有法国数学家皮叶尔·费尔马在1636年发表了关于平面与空间的研究论文,其中含有解析几何学的方法,但根据许多因素来看,笛卡尔的作品的确是为了解析几何学的发展而出发的。我们研究的坐标系称为直角坐标系,因为两轴OX与OY组成直角,笛卡尔的斜坐标系是可能的,但本书内不采用。轴OX与轴OY称为坐标轴,轴OX称为横坐标轴。而轴OY称为纵坐标轴。今后我们把横坐标轴简称为‘X轴’,而把纵坐标轴简称为‘Y轴’。点O叫作坐标原点,或简称为原点。坐标轴把整个平面分成了四个部分。这些部分称为象限。若从坐标原点引两轴与其正方向,这样所得到的那个象限称为第一象限或第一正坐标角。其余各象限的次序按照反时针方向标记。如果点在第一象限内,两个坐标都是正的;在第二象限内横坐标是负的,而纵坐标是正的;在第三象限内两坐标都是负的;在第四象限内横坐标是正的,而纵坐标是负的。于是,每一个象限对应着坐标符号的组合,如下表所示:象限横坐标符号纵坐标符号ⅠⅡⅢⅣ+--+++--除在象限内的点以外,还有在象限边界上的点,就是在坐标轴上的点。如果点在横坐标轴上,纵坐标就等于零;如果点在纵坐标轴上,横坐标就等于零。坐标原点的两个坐标都等于零。当坐标已知时,总可作出点。例如求作点M(x,y)。从坐标原点沿横坐标轴取x个单位(向右取或向左取,依照x是正或负来决定)。在所取的点上作横坐标轴的垂直线,且在此垂直线上取y个单位(向上取或向下取,依照y是正或负来决定)。这样作出以后,就得到所求的点M(x,y)。这里y不在纵坐标轴上截取,而直接在垂直于横坐标轴的垂线上取点。我们强调指出,坐标是抽象的数,这在以后是很重要的。这些数的绝对值表明从坐标轴到点的距离(距离如同长度永远是正量),而它们的符号指示线段的方向。从坐标原点到任意一点M的向量称为此点的向径。向径的长我们通常用希腊字母ρ表示:ρ=|OM̅̅̅̅̅|。利用向径的概念可以给点的坐标以新的定义:点的坐标是其向径在坐标轴上的射影,如果点M的坐标为已知,它的向径的长度就可以按照比法高尔定理来确定。ρ=+√x2+y2。在根号前取+号,因为ρ(向量的长)永远是正的。在书中常常把ρ叫做向径。尽管这是不精确的:因为它不是向径,而是向径的长度,可是为了简单,并且为了和通过的术语一致,我们有时也就是这样表示。(一)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射影我们现在解决下面的问题。已知两点A1(x1,y1)与A2(x2,y2),从而向量A1A2̅̅̅̅̅̅̅就被确定。现在确定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射影。以P1与P2顺次表示点A与A在X轴上的射影,以Q1与Q2表示在Y轴上的射影。就有:x=P1P2=P1O+OP2=−x1+x2=x2−x1y=Q1Q2=Q1O+OQ2=−y1+y2=y2−y1就是,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射影等于该向量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横坐标或纵坐标要看投影到哪一个轴上来决定)。在此公式中不得调换向量的终点和起点。公式的结论,用以前建立的有向线段的性质为基础,而不依赖于图形,这公式对向量A1A2̅̅̅̅̅̅̅的任何位置都成立。§2利用坐标法解决简单问题(一)两点间的距离我们现在解决下面的问题:已知两点A1和A2;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在解析几何学里,点永远有它自己的坐标,因此所讲的问题可以写成这样:已知点A1与A2的坐标;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在解析几何学里,所有的问题都是用计算来解决,而不是用图形解决(虽然在推演公式时,有时我们也利用图形)。于是,设已知点A1(x1,y1)与A2(x2,y2)。用d表示A1A2的长。数x1、y1、x2、y2是已知的,d是未知的。为了求距离d,可以作出矩形A1CA2B。它的边长等于向量A1A2̅̅̅̅̅̅̅在坐标轴上射影的绝对值,而A1A2是对角线。于是d=+√(x2−x1)2+(y2−y1)2。公式给出了两点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不依赖于哪一个点作为第一个,哪一个作为第二个。因此,如果把公式的x2−x1写成x1−x2或者把y2−y1写成y1−y2,那么d应当不改变。则距离不改变,(二)向量对坐标轴的倾斜角设已知两点A1(x1,y1)与A2(x2,y2)。这两点完全确定了向量A1A2̅̅̅̅̅̅̅。我们求这向量对两坐标轴的倾斜角。解这个问题时,我们利用向量在坐标轴上射影的两种表达的情况。第一:x=dcosφ,其中d是向量A1A2̅̅̅̅̅̅̅的长就是d=+√(x2−x1)2+(y2−y1)2,而φ是向量A1A2̅̅̅̅̅̅̅对X轴的倾斜角(此角是未知的)。第二:x=x2−x1,使这两个表达式相等:dcosφ=x2−x1⟹cosφ=x2−x1d。把向量A1A2̅̅̅̅̅̅̅投射到Y轴上,我们类似的求得:cosψ=y2−y1d。其中ψ是向量A1A2̅̅̅̅̅̅̅对Y轴的倾斜角。不难想到cosψ=sinφ。于是cosφ=x2−x1d,cosψ=y2−y1d,其中d=+√(x2−x1)2+(y2−y1)2公式给出了向量对X轴的倾斜角的正弦和余弦。在这些公式中不得变更附标的次序,即从向量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如果向量A1A2̅̅̅̅̅̅̅变为相反的向量A1A2̅̅̅̅̅̅̅,那么公式的正弦与余弦变更符号。在几何学中这说明:如果向量A1A2̅̅̅̅̅̅̅对X轴的倾斜角为φ,那么相反的向量A2A1̅̅̅̅̅̅̅与X轴组成叫180°+φ,便得cos(180o+φ)=−cosφ,sin(180o+φ)=−sinφ,⟹tanφ=x2−x1y2−y1。公式中的附标次序变更,不影响tanφ,这说明:tan(180o+φ)=tanφ。因此,公式对于向量A2A1̅̅̅̅̅̅̅与向量A1A2̅̅̅̅̅̅̅都成立,就是说公式确定了线段对X轴的倾斜角的正切称为线段的角系数。公式给出了线段A1A2的角系数。(三)线段的定比划分问题的提出:给出两点A1与A2,求以定比λ划分线段A1A2的点B。我们回想在解析几何学中谈到‘已知’,就是给定了点的坐标,而‘所求点’,就是要计算点的坐标。注意,如果点B在线段A1A2上,那么数λ=A1BBA2称为B划分线段A1A2的比。注意在分子上取由线段起点到分点的线段,分母上取由分点到终点的线段。谈过上述的说明以后,我们回到所要讲的问题。已知点A1(x1,y1)与A2(x2,y2)。求点B(x,y),此点位于线段A1A2上,且以比λ划分该线段。这里已知数是x1,y1,x2,y2及λ,而未知数是x与y。可以写成下列的比例:x−x1x2−x=λ⟹x=x1+λx21+λ。y−y1y2−y=λ⟹y=y1+λy21+λ。如果点B是线段的中点,那么λ=1。便得:x=x1+x22,y=y1+y22线段中点的横坐标(纵坐标)是线段两端点的横坐标(纵坐标)的算术平均数。例2在木棒的两端点放置两质量,木棒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在点(-2,4)的质量为5克,点(10,-2)的质量为10克。求其重心。解重心在线段两端点(-2,4)与(10,-2)之间,且划分这线段为两部分,与其两端点的质量成反比,即λ=10克/5克=2。因此x=−2+2×101+2=6,y=4+2(−2)1+2=0。(四)三角形的面积设已知三点A1(x1,y1)、A2(x2,y2)、A3(x3,y3),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跟平常一样,用字母a1、a2、a3记三角形的边,面积Q就有下列的表达式:Q=12a2a3·sinA1(*)。首先,计算sinA1,我们研究向量A1A2̅̅̅̅̅̅̅、A1A3̅̅̅̅̅̅̅。根据角的加法:(X,A1A2̅̅̅̅̅̅̅)+(A1A2̅̅̅̅̅̅̅,A1A3̅̅̅̅̅̅̅)=(X,A1A3̅̅̅̅̅̅̅),由此(A1A2̅̅̅̅̅̅̅,A1A3̅̅̅̅̅̅̅)=(X,A1A3̅̅̅̅̅̅̅)−(X,A1A2̅̅̅̅̅̅̅)=α−β,于是sin(A1A2̅̅̅̅̅̅̅,A1A3̅̅̅̅̅̅̅)=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y3−y1a2,cosα=x3−x1a2,sinβ=y2−y1a3,cosβ=x2−x1a3,sin(A1A2̅̅̅̅̅̅̅,A1A3̅̅̅̅̅̅̅)=y3−y1a2·x2−x1a3−x3−x1a2·y2−y1a3。(**)这里着重指出:如下图如果三角形顶点A1、A2、A3的顺序与时针的方向相反,那么从向量A1A2̅̅̅̅̅̅̅到向量A1A3̅̅̅̅̅̅̅的旋转就与时针相反,就是说:角(A1A2̅̅̅̅̅̅̅,A1A3̅̅̅̅̅̅̅)是正的。显然,角(A1A2̅̅̅̅̅̅̅,A1A3̅̅̅̅̅̅̅)是三角形的内角,就是角A1。所以把表达式(**)代入公式(*),即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Q=12a2a3·(y3−y1a2·x2−x1a3−x3−x1a2·y2−y1a3)则:Q=12[(y3−y1)·(x2−x1)−(x3−x1)·(y2−y1)]=12[x1·(y2−y3)+x2·(y3−y1)+x3·(y1−y2)]。(a)⟹Q=12|x1y11x2y21x3y31|。(b)如果三角形顶点A1、A2、A3的顺序是顺时针方向,角(A1A2̅̅̅̅̅̅̅,A1A3̅̅̅̅̅̅̅)就是负的,就是它的正弦是负的(因为在三角学里把三角形的角认为是本质上正的),即,sinA1=−sin(A1A2̅̅̅̅̅̅̅,A1A3̅̅̅̅̅̅̅)。最后的结果Q=−12[x1·(y2−y3)+x2·(y3−y1)+x3·(y1−y2)]。(a′)⟹Q=−12|x1y11x2y21x3y31|。(b′)如果我们约定在所有的情况下(不论顶点的位置如何)都利用公式(a)或(b),那么在第一种情况下,就这两公式给了我们三角形的面积,而在第二种情况给了负面积(面积本身是本质上为正的量)。这样Q不是单纯地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而是表示带有正号或负号的面积。这就依赖于顶点位置的顺序。最后结论。当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总可以利用公式(a)或(b)。绝对值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而符号要看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环绕的顺序来决定(正好是反时针方向,负号是顺时针方向)例计算以A(2,5)、B(3,-1)、C(-1,1)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解:由于顶点A,B,C的位置为顺时针方向,故:Q=−12|2513−11−111|=−(−11)=11。答:所给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1。§3.坐标变换(一)问题的提出任意一点M的坐标依赖于此点关于坐标轴的位置。如果我们移动坐标轴,但点M不动,点M的坐标就改变了。现在我们研究下列的问题:已知某一点在旧坐标系中的坐标后,计算该点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标。反过来说,已知某一点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标后,计算这点在旧坐标系中的坐标。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当然必须要知道新坐标轴关于旧坐标的位置。图中画出两个坐标系:旧坐标系和新坐标系。旧坐标系以O表示原点,而新坐标原点以O′表示,依此类推。怎样确定新轴关于旧轴的位置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如何移动旧轴使与新轴重合。为此可以这样做:(1)不要改变轴的方向,把坐标原点从O移到O′。于是,坐标系XOY变为X″O′Y″;(2)然后绕点O′以这样的角O旋转坐标系,使轴O′X″与轴O′X′重合;这时,轴O′Y″显然与O′Y′重合。于是,任何坐标变换(就是由一个坐标系变换到另一个坐标系)可以分为两种变换;坐标原点的平移及坐标轴的转换。在平移时,坐标原点变动,而两轴保持原来的方向移动。在坐标轴旋转时,坐标原点保持原点的位置。也可以先旋转两轴,然后平移。由此得
本文标题:第一章坐标法的简单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2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