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请思考下列问题:1、个体的人皆有一死,那么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2、善的根源来自哪里(是一个经验命题还是一个超验命题),有没有形而上学的基础?3、与此相关,恶的根源来自哪里?为什么“好人不得好报”?4、现代社会的深刻危机是由于科学而造成的么?如何解决危机?希伯来精神,也就是信仰精神。信仰和理性的关系。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根本问题之一。中世纪哲学是以理性的方式为信仰做论证。三、圣经与哲学1、基本教义创世说、原罪说、赎罪说、三位一体说、道成肉身说、信心果然是伟大的,爱却更伟大。摩根说:“爱是信心的力量,是盼望的动力。”巴克莱说:“信心没有爱是冷酷的,希望没有爱是恐怖的。爱是点燃信心的火,是肯定希望的光。”三德(神学上的美德):信、望、爱。对比古希腊的四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2、《约翰福音》与希腊哲学注:圣经名言—论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粗鲁,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书》13:4-7注:圣经名言—论道成肉身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InthebeginningwastheWord,andtheWordwaswithGod,andtheWordwasGod.----《约翰福音》1:1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满了恩典和真理。AndtheWordbecamefleshandlivedamongus,……fullofgraceandtruth.----《约翰福音》1:14第一节概论1、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孕育而生2、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高权力中心,笼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3、早期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都与基督教关系密切,沦为神学的婢女。哲学家就是神学家。4、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唾弃世俗生活的唯灵主义。5、上帝和天国是中世纪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灵魂的归宿问题成为中世纪一切意识形态关注的焦点。6、中世纪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灵魂和上帝。7、与之相对应的是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8、教父哲学:信仰和神秘化用信仰反对理性用道德主义反对罗马的功利主义用禁欲主义反对罗马的纵欲主义用唯灵主义反对罗马的物质主义9、经院哲学又被称为烦琐哲学,因讲究烦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用理性论证信仰。托马斯·阿奎那等理性神学的产生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埋下了最初的种子。10、“共相”问题实在论(realism)和唯名论(nominalism)根本分歧: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客观实体,还是只能寓于个别事物之中的普遍本质或抽象概念。实在论者认为共相是先于和高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共相不能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共相不过是一个名词、一个概念。有利于基督教信仰和罗马教会统治的实在论观点被奉为正统思想,唯名论被斥为异端。实在论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名论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的思想。理性与信仰的关系1、信仰高于信仰,信仰排斥理性德尔图良:“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这事实却是确凿的”;“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2理性与信仰的统一:A,信仰寻求理解,信仰是理解的前提(安瑟尔谟);B,理性真理与天启真理的划分与统一:阿威洛伊:同一真理可以具有两种形式,前者为理性思辨形式,后一种为宗教隐喻形式,托马斯:两种真理都来自上帝,但天启真理更加深刻,根本,哲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理性去正证明可被证明的天启真理。3、理性高于信仰。爱留根纳,“权威产生于理性”。贝伦伽尔:“理性不知比权威高多少,它才是真正的主人和裁判”。阿伯拉尔:理解是信仰的前提,理性是最高的权威,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4、理性与信仰各自独立。方济各学会:哲学上是经验论者,神学上是神秘主义者,反对用理性论证信仰,认为哲学与神学各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前者的对象是有形的实物世界,运用的手段是经验与理性,应严格区分开来。第二节教父哲学基督教哲学的历史是由2世纪的护教学者们开启的。教父是基督教的理论家,学说的内容是反对异端,申明教义和宗教理论。思想倾向是利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斯多葛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来论证宗教理论。教父必须是遵循正统学说、过圣洁生活、被教会所册封,生活在2-6世纪。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希腊哲学是片面或错误的哲学,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查士丁(Justin,约100~165):第一次提出“基督教哲学”的概念;基督就是“逻各斯”或“道”。道成肉身道成肉身的第一层含义是:道走进了这个世界。道成肉身的第二层含义是:“道”是在肉身中展示他自己的“道”。苏格拉底等希腊哲学家只是部分地认识了道,他们只看到了道所启示的真理,并没有见到道本身;只有当道成肉身,化作基督后基督徒们才能完全认识道。2、超理性的信仰德尔图良(Tertullian,约145-220)反对哲学和理性,只要信仰,应该抛弃哲学。——有限的理性不能洞见上帝的奥秘。“不要知道你不该知道的,因为你该知道的你已经知道。……对于信仰的规范来说,什么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一切”。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完全成了一种多余的东西。德尔图良写道:“上帝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了,并不因为这是耻辱的就让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确定无疑的”。“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理性太狭窄、无法认识无限本质或上帝,只能靠信仰。“三位一体说”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为圣子,圣灵则是上帝的智慧。圣子和圣灵产生自圣父,但三者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具有同一性质,是同一个上帝。上帝是全部、是整体。二、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17岁时,他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先后曾崇拜西塞罗、信奉摩尼教、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最后于386年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作过教师、神父,后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地致力于基督教的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上帝的使者”等等。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上帝之国》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语录》、《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等。1、创世与时间上帝如何创造世界?上帝用什么创造了世界?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上帝不可能用某种东西创造世界,是从无中创造这个存有的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言说”的结果。首先,上帝创造世界没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由他创造的工具或手段。“你也不是手中拿着什么工具来创造天地,因为这种不由你创造而你借以创造其他的工具又从哪里得来的呢?”《圣经·约翰福音》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就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其次,上帝创造世界没有使用任何材料。上帝“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上帝“从空虚中创造了近乎空虚的、未具形相的物质,又用这物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人的子孙们所赞叹的千奇万妙”。“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语--创造万有”。上帝创造世界也不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因为时间与空间都是上帝的创造物,在上帝创造之前,根本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时间:持续的知觉,是心灵(上帝的心灵)的延伸。上帝是永恒的,并不是时间中的存在。时间的理念“现在”是上帝心灵的瞬间创造。上帝心灵之中的“现在”理念是一切时间的原型,人所知觉到的流逝的时间是对时间原型的模仿。“现在”是时间的全部(过去、将来都不能度量)。“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这三类存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人的思维就有三种功能:记忆、注意、期望。2、认识论(1)对怀疑论的反驳“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不可怀疑。逻辑、数学、伦理学等领域也有确定性的真理,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绝对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真理是判断理性的标准:不可低于理性,反之,将会被理性所判断;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理性不可能在自身中产生规则,它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有时认识得多,有时少),而真理却是确实不变的,不随理性的变动而变动,理性只能在上帝之光中发现真理;因而真理比理性和心灵更高,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的心灵认识真理,它就是上帝。信仰高于理性,信仰寻求理解。(2)光照说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上帝:真理之光;人的心灵是眼睛,理性是视觉,心灵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理性依其本性自然的趋向光照,只有信仰上帝的人才能自觉地、充分地接受真理。3、原罪与救赎•基督教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原罪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至善,因而善是绝对的,是实体。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因而也就是犯罪。人类始祖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犯了罪,这就使亚当的子孙都通过遗传获得了“原罪”,从而使人类落在了恶的原罪统治之下。恩典说: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先定说:上帝并不是拯救所有的人,而只是拯救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上帝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选民也没有任何原因,它只不过是出自上帝意志的喜好,也就是说是任意的。神正论:面对着恶的存在而显示出上帝的正义。恶“背离本性,趋向非存在”即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恶:物理的恶,如自然灾害,人的生、老、病、死所造成的痛苦等,上帝创造的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单个被造物的不完善性是完善秩序的组成部分,不但无损于上帝的善,而且衬托、显扬上帝的善。认识的恶,指真理与谬误、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秩序的颠倒,是人的理智不完善,但只是相对的、局部的、表面的,并不影响上帝的智慧的绝对完善性。伦理的恶:人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的结果。4、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为了说明西哥特人对罗马的劫掠是上帝的天惩。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世俗之城——“爱自己并进而蔑视上帝的人组成”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上帝之城——“爱上帝并进而蔑视自己”二者在现实中交织。只有到最后审判之时,上帝之城才能实现。5、上帝存在的证明通过人心的内省和思辨。见P93第三节经院哲学奥古斯丁之后不久,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直到800年查理曼帝国建立的300多年时间,西欧处于野蛮蒙昧的“黑暗时代”。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史称“查理大帝”。开始在全帝国境内鼓励教育、兴办学校、招聘学者、教授“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西欧的文化从此开始缓慢地复苏,后人把这段历史称之为“加洛林朝文化复兴”。11世纪以后,经院哲学逐渐产生。“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实在论”(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