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貌学》教学大纲学时:42学时学分:2.5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大纲执笔人:程久苗胡春生大纲审定人: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系统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直接培养学生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貌分析的基本能力。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3.课程教学改革①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及地貌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课程前沿内容。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地貌学多媒体课件,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验。④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教改项目:组织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从而增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二、本文2(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学时:2学时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二)岩性和地质构造(三)内外力作用时间(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2.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三)地貌学的现状四、地貌学的实践意义(一)农业生产方面(二)工程建设方面(三)矿产普查方面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思考题: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32.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3.岩质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4.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6.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第二章构造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构造地貌成因之分析2.海底构造地貌类型3.陆地构造地貌类型4.不同构造型式的地貌特征学时:4学时本章内容: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二、大陆与洋底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节海底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一)大洋中脊(洋脊)(二)大洋盆地1.海岭2.深海平原3.海沟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一)稳定大陆边缘(二)活动大陆边缘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东亚型大陆边缘第三节陆地构造地貌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4(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一)山地(二)平原与高原三、地质构造地貌(一)水平岩层构造地貌(二)单斜地貌(三)褶曲地貌(四)穹窿构造地貌(五)断裂地貌(断层地貌)(六)火山与熔岩地貌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思考题:1.构造地貌及类型。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3.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4.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成因。5.陆地构造地貌的分区及类型。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风化及风化壳对地貌发育的影响2.崩塌的发生条件3.滑坡的地貌特征及发生条件学时:3学时本章内容:第一节风化作用与风化壳一、风化作用(一)物理风化作用(二)化学风化作用二、风化壳5(一)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特征(二)风化壳的发育阶段1.物理风化为主阶段2.化学风化为主阶段(三)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因素2.地貌因素3.地质因素4.时间因素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一、蠕动二、崩塌(一)崩塌及其特征(二)崩塌的类型(三)崩塌的形成条件(四)崩塌地貌三、滑坡(一)滑坡的地貌特征(二)滑坡的形成条件(三)滑坡的类型及其发育阶段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例证法等思考题: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2.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4.崩塌、滑动的特征及形成条件。第四章流水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l.坡面径流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2.沟谷水流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3.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其发育4.河口地貌与流域地貌6学时:10学时本章内容:第一节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一、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第二节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一、侵蚀沟谷的发育1.细沟2.切沟3.冲沟4.坳沟二、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一)集水盆(二)沟谷主干(三)洪积扇1.洪积扇的成因2.洪积扇的分布3.洪积扇的特征:4.新构造运动与洪积扇的变形三、泥石流(一)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二)泥石流的类型(三)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特点第三节河流作用一、河道水流运动特征(一)层流与紊流(二)环流(三)旋涡流二、河流作用(一)河流的侵蚀作用(二)河流的搬运作用(三)河流的堆积作用第四节河流地貌7一、河谷的基本形态二、河床地貌(一)河床纵剖面1.河流的侵蚀基准面2.河床的均衡剖面(二)河床地貌的类型(三)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三、河漫滩(一)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二)河漫滩的类型1.河曲型河漫滩2.汊道型河漫滩3.堰堤式河漫滩4.平行鬃岗式河漫滩四、阶地(一)阶地形态(二)河流阶地的成因1.构造运动2.气候变化3.侵蚀基准面下降(三)河流阶地类型1.侵蚀阶地2.堆积阶地(四)假阶地的类型五、河谷的不对称第五节河口地貌一、入海河口的分段1.近口段2.河口段3.口外海滨段二、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运动1.河口区是由河川水流与潮流相结合的双向水流作用作为动力条件2.咸淡水相互混合。3.河口区的波浪作用8三、三角洲(一)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三)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四)三角洲的分类四、河口湾第六节流域地貌一、水系和水系类型二、分水岭的移动和河流袭夺三、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2.“动力平衡”概念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思考题:1.坡面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2.沟谷的类型、特征与演变。3.洪积扇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变形。4.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5.河流的作用。6.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7.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以及其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8.河床地貌的类型。9.冲积河床的类型及其特征。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11.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类型。12.造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13.入海河口的分段及其水文、地貌特征。1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及其类型。15.水系的类型。16.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1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思想。第五章喀斯特地貌9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3.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学时:5学时本章内容:第一节喀斯特作用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力4.水的流动性三、喀斯特水的动态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第二节喀斯特地貌一、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2.溶斗与落水洞3.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4.干谷、盲谷和地下河5.峰丛、峰林和孤峰二、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的发育2.洞穴化学堆积: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第三节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1.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2.地中海型103.温带型4.寒带及高山型5.干燥型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等思考题: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性。3.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5.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风积作用与风积地貌2.荒漠的类型3.黄土特性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学时:5学时本章内容:第一节风沙流一、起动风速与起沙风二、风沙流的结构三、风沙流的特征第二节风蚀地貌一、风蚀作用1.吹蚀作用2.磨蚀作用二、风蚀地貌形态1.石窝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3.风蚀谷和风蚀残丘4.风蚀雅丹5.风蚀洼地11第三节风积地貌一、风积作用二、风积地貌形态(一)沙堆(二)新月形沙丘(三)纵向沙丘(四)多方向风作用下的沙丘三、沙丘的移动第四节荒漠的类型一、岩漠二、砾漠(砾石荒漠)三、沙漠(沙质荒漠)四、泥漠(粘土荒漠)第五节黄土地貌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1.黄土的分布2.黄土的特性二、黄土的成因1.风成说2.水成说3.风化残积说三、黄土地貌的类型(一)黄土沟谷地貌(二)黄土沟间地地貌1.黄土塬2.黄土梁3.黄土峁(三)黄土潜蚀地貌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思考题:1.风沙流的结构和特征。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3.沙丘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124.荒漠的类型及其特点。5.黄土的特性及其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6.黄土风成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根据。7.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第七章冰川与冰缘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l.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2.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3.第四纪冰期学时:5学时本章内容: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一、雪线与成冰作用(一)雪线(二)成冰作用二、冰川的运动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一)山岳冰川1.冰斗冰川2.悬冰川3.山谷冰川4.山麓冰川5.平顶冰川(二)大陆冰川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一、冰蚀作用1.冰川的挖蚀作用2.冰川的磨蚀作用二、冰蚀地貌1.冰斗、刃脊和角峰2.槽谷和峡湾3.羊背石13第三节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二、冰碛物的基本特征三、冰碛地貌1.冰碛丘陵2.侧碛堤3.终碛垄(终碛堤、前碛堤)4.鼓丘四、冰水堆积地貌1.蛇形丘2.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3.冰水扇、冰水平原和冰湖三角洲五、冰川地貌组合第四节第四纪冰期一、冰期与间冰期二、冰期的划分第五节冰缘地貌一、冻土及其分布二、冬融作用与冻融地貌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思考题:1.全球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冰川运动的特点。3.冰川类型及其特点。4.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5.冰川地貌类型的组合规律。6.冰期划分的方法。第八章海岸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海岸带的组成2.海岸的动力作用143.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4.海岸类型学时:5学时本章内容:第一节海岸的动力作用一、波浪作用(一)深水波浪的特性(二)浅水波浪的传播与变形二、潮汐与潮流作用三、近岸流第二节海平面变动一、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冰后期的海面变动二、海面变化的原因三、海面变动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第三节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一、海蚀作用l.波浪冲击和岩石裂缝中空气压缩作用2.磨蚀作用3.溶蚀作用二、海蚀地貌1.海蚀穴、海蚀洞2.海蚀崖3.海蚀平台:4.海蚀拱桥5.海蚀柱三、岩性和构造对海岸的影响1.岩性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2.地质构造对海岸发育的影响第四节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一、泥沙的横向运动及其堆积地貌(一)中立点(线、带)的概念:(二)均衡剖面的塑造(三)泥沙横向运动所形成的堆积地貌15二、泥沙的纵向运动及其堆积地貌(一)泥沙的纵向运动(二)沉积物流形成的地貌第五节堆积海岸与海岸堆积地貌一、砾石海滩二、沙质海滩三、淤泥质海岸四、堡岛与泻湖第六节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一、珊瑚礁海岸二、红树林海岸第七节海岸分类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